丁烷的同分异构体_丁烯的同分异构体图解


制备途径详述

合成1-丁烯或2-丁烯有多种方法。具体地说,当乙烯在钛酸盐(丁酯或芳族酯)与三乙基铝并存的情况下发生二聚反应时,能够生成1-丁烯。通过镍催化剂促进乙烯低聚,也能有效生成长链α-烯烃,此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大量1-丁烯。乙烯和2-丁烯可以通过丙烯歧化反应进行工业化生产,但此工艺现已停止使用。

安全风险分析

就丁烷异构体而言,它们具有与低毒类化学物质相似的毒性。尽管其毒性整体上与其他烯烃相差无几,但与戊烯相比却较低,却又是丙烯毒性的4.5倍。这种风险主要源于其可能造成的简单窒息、微弱的效果以及微弱的刺激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液体丁烯在接触皮肤时会导致其结冰。

急性毒性评估

关于1-丁烯的急性毒性,其浓度在特定区域可引起炎症性效果。实验数据显示,小鼠在吸入该物质2小时后,其绝对浓度为350g/m3,而LC100和LC50的浓度则分别为600g/m3和420g/m3。兔子的屈肌反射在于40g/m3的浓度时会被抑制。

对于2-丁烯,它在约300至400g/m3的浓度下能够对小鼠产生深度效果,且对粘膜几乎没有刺激性。同样地,异丁烯在吸入后2小时的LC50浓度为415g/m3,而大鼠在特定吸入时间下的浓度为620g/m3。效果与脑部浓度之间呈现出线。

慢性毒性影响

在慢性毒性方面,当小鼠连续于100mg/m3的1-丁烯长达140天后,其拮抗肌的时间值比有所下降。经过53天的后,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白细胞总数减少,同时吞噬活性和吞噬指数也出现下降趋势。

临床表现说明

当人们于25g/m3的丁烯混合气体时,会出现短暂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当于805至989mg/m3的混合气体(其中包含92.9%的2-丁烯不饱和烃)时,会表现出粘膜刺激、嗜睡、血压轻微上升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脉搏反应。在高浓度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昏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