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下一句_子不言怪力乱神后半句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四十不惑”,然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他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生平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疑惑。
据《史记》记载,某日鲁国季桓子的府邸挖井,意外发现一只形似羊的奇异生物。孔子则断言,此为坟羊,乃地下难以辨别性别的神秘生物。吴国在进攻越国时,会稽山发生山体崩塌,露出一节巨大的骨头,其大小足以装满一辆车。面对吴国使者的疑问“什么骨头最大?”孔子引用古时大禹的传说,将防风氏的骨头作为最大骨头的解释。这些描述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清代学者们在研究这些段落时,感受到了困惑与矛盾。他们敬仰孔子,视其为圣人、素王,认为其生而知之,具有伟大智慧。他们也以理性思维看待这些内容,对其中神化孔子的部分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司马迁在选取材料时可能不够严谨,这些故事可能是后人的编造。
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其一,这些故事确实为后人编造。孔子身后影响日益扩大,许多都尊他为祖师爷,因此编造了一些以他为故事主角的神话故事。例如,《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方士尊崇孔子为祖师爷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存在一批尊崇孔子的方士化儒生。
其二,孔子确实说过类似的话。考虑到他作为民间教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他可能采用了一种适应听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与人们交流时,他需要使用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为了使季桓子等相信自己有真学问,他可能不得不采用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说法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
孔子在其生涯中推崇的前辈子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子产一方面倡导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也擅长讲述神鬼故事。这种做法可能与孔子的心态有关。或许在他讲述这些神鬼故事时,内心深处也带着一丝悲凉。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后人的编造,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的崇拜和误解。刘勃认为,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和理解历史,探寻其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