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发现_发现前面用的还是地


一章:回忆中的收音机时光

在九十年代初的岁月里,我家迎来了一台崭新的收音机。那时,爸爸总会在午饭时分,将这台收音机放置在饭桌旁,倾听着评书,如痴如醉。食物仿佛都被忘却了,这收音机里的声音,竟成了最下饭的佳肴。

久而久之,我也被这种声波牵引,听出了些名堂。知道了那讲说人是单田芳,那本讲的是古典小说《七杰小五义》。徐良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每当他即将展现英雄本色时,故事却总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悬念中暂停。于是,我和姐姐常在饭桌上畅想猜测,将那些疑惑与期待延续到第二天再次聆听。

这种对未知的渴望与探索,让我在后来的阅读中找到了共鸣。作家余华在回忆中描述了他在文字的断崖处锻炼出的文学想象力。我则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阅读之道——不能顺流直下,而应像曹文轩所说那样,读书时应有停顿,中断阅读去思考已读的内容。

我开始用“读一读、停一停、猜一猜”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小巴掌童话》。一篇简短的童话也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泛起波澜。刺猬与老虎的故事引发了他们的无尽想象,他们学会了在故事中寻找线索,猜测接下来的情节。

二零一六年十月,我与王桂国作家有了一次不期而遇的交流。面对即将匿名交流的小说《满面春》,我虽为普通读者却也感受到了与作家对话的重量。我选择了慢慢研读,每天只读一页,边读边批注,让故事情节在心中慢慢展开。

当我在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上分享我的阅读发现时,我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赏。我意识到,无论是怎样的时代背景,读书的方法有时是永恒的——当故事发展得引人入胜时,那“欲知后事如何”的悬念总能吸引我们继续探索。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应当学会慢下来,让想象渗透到每一个字词之中。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深入其中,体验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故事。

三章:深度的阅读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