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耳什么闻成语_耳闻的成语


昏聩之境,振聋启聩,如何唤醒沉睡之耳?

振聋发聩,其声如雷贯耳。

“振聋发聩”一词,源于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的妙语,意指声音巨大到能唤醒糊涂的人。

该成语不仅描述了声音的强烈,更强调了这种声音或言语所具有的启发和唤醒之力。

示例:

在清·严复的《救亡决论》中,有这样的句子:“今欲以微词唤醒世人,则恐不足发聋振聩;若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世而惊俗。”

再如现代·茅盾的《联系实际、学习鲁迅》一文中所写:“文字之中,不仅有投枪的犀利,更有发聋振聩的木铎之声,让人深省。”

耳听之道,聋与聩之别——

“聋”字,形声会意,由耳和龙(龍)组成,意指无闻失听,耳听若隐若现。

其中,“耳”象征着听觉,“龙(龍)”则暗喻着隐约、若现之物性。

而“聩”字,也是形声会意字,表示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其中“耳”依旧代表听觉,“贵”则寓意着稀缺、不常见,二者结合便形成了“聩”,指天生失听、无闻。

探求耳聋与耳聩之差异——

耳无闻而无法分辨五声之和便是耳聋;

而耳天生便失听、无闻便是耳聩。

以“贵”论耳——“贵”原指物不贱而价高,与“贱”相对。

对于耳朵而言,“贵”的寓意是稀缺、珍贵。

“耳聩”便是生来便缺少听觉,珍贵之耳却失去了听的功能。

以“龙”论耳——“龙(龍)”具有隐约出现、若隐若现的特性。

耳朵如龙般时隐时现,便成了耳聋的象征;

而龙隐而不现,则代表了耳朵的失听,即所谓的耳聋。

无论是因为声音的稀缺、珍贵而导致听觉丧失,还是因为声音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而导致的听觉失灵,都是对耳朵功能的一种隐喻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