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_三乐是指哪三乐
孔子深觉人生存有三种美好的喜悦:其一乃源于学习之乐。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实践,求得内心上的满足与欢喜,岂非乐哉?其二在于友朋之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其乐融融,岂不是一种美好?其三则是心灵的宁静与安详,不为外界的误解和所动摇,方显君子之风范。
那么,何人能得此三乐呢?仁者与君子也。那些追求仁义道德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寻得真正的、持久的快乐。
如何获取这份真实的、永久的快乐呢?孔子主张,其一要勤于学习以追寻人生的真正快乐。学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接受,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就如韩愈所说:“人生非知之而来者,孰能无惑?”但困惑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老师指引,加之自身不断实践体悟,方能寻得真正的快乐。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知识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人的生命有限,要想吸收全人类的知识积累,学习便成为唯一途径,接受智者的。单纯的学习并不足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觉悟。学到的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体现了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
孔子的思想注重实用,强调在思想上达到成熟。要将老师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相对照,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达到善的境界。当我们的意念时常保持善的取向时,那便是达到了“仁”的境界,永恒的快乐便随之而来。故此,学习和实践两者并重,方能获得人生的真正快乐。
其二乐在于广结良友、中寻觅人生的喜悦。只有广交良友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南怀瑾曾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里的“远”字描绘了知己的难得。正如古话所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这个“远”并非指地理位置的远近,而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离我们心理上的距离较远。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来,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其三乐则是源于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方能拥有永恒的快乐。大多数人喜欢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而若他人不理解我,甚至误解、我,我仍能不生怨恨,则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满招损,谦受益。”不求显露于人前,只求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是追求“仁”的方法。若他人赞誉我则欣喜,我则生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是为他人而活,失去了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