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标回收率_加标回收实验详细步骤
摘要
水生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CECs)已引起公众与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由于CECs的化学性质多样,同时分析多类CECs极具挑战性。本研究创新地开发了一种液相色谱-质谱(LC-MS)方法,集成了大体积进样(LVI)和在线固相萃取技术,用于高效、准确地定量分析102种CECs。该方法采用三根色谱柱:反相(RP)柱、定制的混合弱阳离子/阴离子交换捕集柱以及混合模式离子交换(MMIE)柱。通过阀切换技术,实现了对高极性和离子性CECs的有效分离与捕获。实验评估了污水和样品中的基质效应,并经过加标回收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LVI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使得93种CECs在各种水基质中的方法定量限低于10ng/L。总体而言,这种新型的柱切换LC-MS方法能够快速、同时测定多种水性样品中的多类CECs。
关键词:LC-MS分析;大体积进样;混合二维液相色谱;新兴污染物
研究背景
当前,新兴污染物(CECs)在水生环境中的存在已成为公众和监管团体关注的焦点。这些CECs的化学性质多样,同时分析多类CECs具有挑战性。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是定量分析水样中CECs的常用方法。传统固相萃取(SPE)样品前处理过程存在诸多问题,而在线SPE虽然具有优势,但在处理高极性和离子性分子时,其在反相(RP)柱上的保留效果往往不佳。大体积进样(LVI)虽然可以增强方法灵敏度,但在与RP柱联用时对高极性新兴污染物(CECs)的效果并不理想。开发一种新型的LC-MS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结合自制在线SPE小柱和两种不同LC柱的新型LC-MS方法。通过阀切换系统,克服LVI和在线SPE的局限性,实现多种新兴污染物(CECs)的同时定量分析。
实验方法
1. 化学品与样品收集
分析物标准品和同位素标记内标(ILISs)购自可信赖的供应商。水样包括地表水、污水和,其中尿样来自健康志愿者。详细记录了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
2. “一体化”LC-MS系统改进
对先前用于全链长PFAS分析的“一体化”LC-MS系统进行改进,采用更常见的切换阀。所有LC组件均由Agilent Technologies提供。系统包括RP柱、自制捕集柱以及MMIE柱等,并详细描述了各柱的详细参数和功能。
3. 方法验证与基质效应评估
制定了详细的校准曲线制备和加标回收实验方案,用于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基质中新兴污染物(CECs)的基质效应,以了解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
方法开发
通过对102种常见于水环境的新兴污染物(CECs)进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LVI系统中对多数CECs实现了良好保留,但部分高极性和离子性CECs(如二甲双胍、等)在RP柱上保留较差。为此,研发了自制捕集柱,通过阀切换技术实现了对这些高极性和离子性CECs的有效捕集和分离。评估了三种分离柱对捕集柱流出的高极性和离子性CECs的分离效果,最终选择了MMIE柱。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多数CECs的方法定量限,部分化合物的MQL较高,但该方法在多种水基质中表现出色。
基质效应研究
实验研究了污水和样品中的基质效应,发现不同基质对CECs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污水中,高盐和高极性有机成分可能导致某些CECs的基质效应更为显著。而中由于无机盐、尿素和肌酐等成分的存在,其基质效应也较为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为后续的方法改进和样品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水样和尿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