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假字_通假字怎么判断


对于古汉语知识掌握不够深入的人,常常会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误认为是古人写下的错别字。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通假字是指人们在书写时,由于某些原因,借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表示乙字含义的现象。

以“学而时思之,不亦说乎”为例,其中的“说”实际上是通假字,与“悦”字同音。现代人看到这样的写法,往往会误认为古人写错了字。但实际上,通假字的使用并非随意,而是有着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在古文字时期,汉字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书写表达的需求。古人有时不得不采用一个字代表多个词的方式,从而出现了同形异词的现象。这也是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之”字原本意为“到某处去、往”,但在甲骨文中的含义明确。在殷商时代,指示代词“这”难以用象形方式表达,因此便借用了“之”字来表示。

《殷墟书·契前篇》中“之日允雨”的表述,即是用通假字来指代“这一天果然下雨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汉字的演变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新词也不断涌现。文字开始广泛传播至民间,使用汉字的人数日益增多。通假字在这一时期较为常见。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述,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较大。而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小篆统一了各国的写法不同的文字,这可以看作是一次大规模的正字法运动。

的有力干预使得字形的统一得以基本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字的使用。由于事件,秦以前的大量典籍被销毁,这也为后来典籍整理中以通行文字代替古文字提供了便利。

汉始重视对字音、字义的规范。当时的《仓颉篇》等著作可视为普及文字音义的教科书。而《说文解字》作为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并考究字源的字书,对后世的汉字正字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假字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普音符号。只要语音上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任字都可以作为谐音符号来使用。

以古大宛国的外来词“葡萄”为例,其通假形式有“葡陶”、“蒲桃”等。将通假字简单地理解为错别字是片面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在利用同音字创造网络热门词汇。

例如,“杯具”、“”等词汇都是基于同音字的创新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