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而渔_什么什么而喻的四字成语


在河湖之畔,堤防整齐,波浪轻拂,鱼儿自由游弋。从淮河的源头到三湾湿地,再到沂河、乾隆湖等地,一幅幅美丽的河湖画卷在各地展开。如今,在淮河流域,亲近水源、享受水趣的情景已成常态。

从新建立之初的防洪工作到开放后的洪水管理,再到如今的追求人水和谐共生,淮河儿女已找到了与水共存的恰当方式。他们尊重自然,给水出路,为人开辟生路,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这是2022年5月30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一处美丽画面,是无人机拍摄的场景。)

携手共治,上下同心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先导段正在紧张施工中。数十台挖掘机轰鸣着开挖土方,运土车穿梭其间,忙碌地填筑堤防。这个工程是自新成立以来江苏省内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今年7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旨在保障数千万人口和农田的防洪安全。随着工程的完成,淮河的洪水出路将进一步扩大,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也将从百年一遇提升至三百年一遇。

面对淮河因灾害预防难、洪水下泄难等挑战,淮河流域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形成了同治一条河的共识。他们完善了防灾减灾体系、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应急响应和系理机制。无论是上游水库的建设还是下游工程的建设和改造都显现出共同治水的决心。

生态修复,“加减法”并行

在淮河上游的随县境内,山清水秀,作为随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界河,淮河在此流域面积辽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淮河源头河道保护管理的根本原则。随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设立了多级河长制管理机构。对源头水资源的保护对于整个淮河生态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对沿岸企业的整治也使得淮河焕发新的活力。

自1995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来,我国为治理流域水体污染制定了法规。近年来,随着的提出更加注重水生态保障体系建设,生态流量调度、河长制湖长制的全面建立都为淮河流域的水质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的淮河流域水质已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状态。

知进退,“人水和谐”新篇章

在淮河流域的多个地方,如阜南县王家坝镇等,由于人口与水源地的矛盾突出,过去人们常常生活在与洪水抗争的恐惧中。随着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的搬迁安置计划的实施,这些居民逐渐告别了提心吊胆的日子。按照“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沿淮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和特色产业。例如柳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阜南县的水乡特色得以充分发挥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变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抗御洪水到追求人水和谐共生的历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与水和谐共生。如今在淮河流域人给水让出路水给人让生路的新局面已经形成并不断推动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