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是什么意思_岂不是代表什么意思
问:
何为“活在当下”之真谛?
黄庭禅的创始人张庆祥老师阐述道:
我们常听到“活在当下”这一说法,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其深意呢?多数人或许将其理解为专注于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享受每一个可享受的时刻等。这可能并非其原始含义。为什么呢?因为圣贤所关心的并非你具体做了什么或是否专注,更非只是鼓励你去尽情享乐,而是你是否能更“健康自在”。
“活在当下”这句话其实包含两个核心要点。第一个是“活”字,它强调的是生活的质量、流畅性和自在感。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目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只关注“当下”而忘记了“活”才是关键。而“当下”不仅指此刻、现在或这一秒,它更广泛地涵盖了我们所遭遇的任何事件、任何境遇以及我们的身心感受和情绪等。
“活在当下”的正确含义应该是,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无论身体产生何种感受,无论心中升起何种情绪,我们都有能力保持自在和快乐。这意味着在任何逆境、不受或负面情绪中,我们无需费力去转移或逃避,当下就能保持自在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想象一下,当面临逆境时,我们急于应对、转移或改造它,直到我们认为一切都已满意才感到自在。这样的自在还能被称为“当下”吗?还有人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遭遇,最终达到心满意足的状态。从世俗角度看,这样的故事固然可歌可泣,但以投资回报率来看,那片刻的自在是否太短暂,而追求自在的道路是否又过于漫长呢?寄望于将所有逆境改造完才能得到片刻自在的方式,怎能称为“活在当下”呢?
真正的“活在当下”意味着在痛苦的、快乐的、逆境的、顺境的当下,都能保持清明自在的本性。无论高兴、疲累还是哀伤,我们都有能力保持自在。这种境界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先圣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观点。在喜怒哀乐的当下就能保持太和的能力,无需等待情绪过后才达到和谐。
《中庸》中也提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欲乎其外。”这意味着一个君子只愿在当下的位置上尽本分、施行道。不论遭遇如何,他总是能把握每个当下,尽力树立其品格。这正是“活在当下”的真义。
回顾古书,你会发现老祖宗早已用更具体易懂的方式阐述了“活在当下”的深意。而现代人往往只看到肤浅的“当下”,而忽视了“活”的重要性。若要追赶古人的高风亮节和深邃内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