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
贾雨村在未中举之时,于中秋之夜以诗与对联向甄士隐表达求助之意,意在明志。甄士隐慷慨解囊,赠予五十两银子和两件棉衣,资助他赶考。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号雨村。他所作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寓意自己如匣中美玉等待识货之人,亦如宝钗等待时机展翅高飞。读书人的文雅表达,背后却隐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这对联的深层含义,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命运与贾雨村的关联。玉有贾宝玉、林黛玉之意,钗则对应了薛宝钗之名。贾雨村忘恩负义的注定他日后会对这三人造成不利影响。
“玉在椟中求善价”,揭示了贾雨村的背叛与陷害,他出卖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而“钗于奁内待时飞”,则象征了贾雨村的介入了宝黛的姻缘,薛宝钗得以机会嫁给贾宝玉。
有些好事者误认为薛宝钗在贾宝玉离开后嫁给了贾雨村,这纯属无稽之谈。贾宝玉在家族后离家出家,属于失踪人口;而薛宝钗作为生妻而非寡妇,自然不会轻易改嫁。
古代社会重视德行,贾雨村在道德上的缺失将对其仕途造成致命打击。甄士隐解读《好了歌》中的“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指出这便是贾赦、贾雨村一干人的命运。贾雨村绝不可能再娶薛宝钗,而宝钗的品德也决不允许她“好女二嫁”。
当初,贾雨村得甄士隐资助后科举高中,却忘恩负义,对甄英莲的遭遇置之不理。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忘恩负义”行径与对联的关联。除了甄士隐,林如海和贾政也对贾雨村有恩。
一旦贾雨村有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有恩于他的人,包括他的学生林黛玉。他的判断力在处理葫芦案时得到了体现,这源于他被罢官后得到林如海的举荐复职。
为了仕途,贾雨村决定牺牲恩人之女甄英莲(香菱),这也预示着林黛玉和贾探春可能会成为他的。第七十二回中提到,贾琏得知贾雨村降职后必然寻求复职,而贾家此时已无法帮助他。
此后,贾雨村心生怨恨,将贾家作为“投名状”,出卖给忠顺亲王和皇帝。这一事件很可能是八十回后的又一桩“葫芦案”。早在“石呆子逢冤被害”一案中,就已揭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的缘由始末。
石呆子其实暗指的就是贾宝玉,“湘妃”、“麋鹿”和“棕竹”则分别对应了林黛玉、贾探春以及众人命运的暗示。正是由于贾雨村的陷害和谋害才导致众人的不幸遭遇。
在这背后还有着众多隐喻和伏笔,《一捧雪》、《长生殿》、《邯郸记》和《牡丹亭》等剧目的伏笔都在揭示着这段复杂的命运纠葛。
贾雨村的野心和背叛导致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命运。面对内忧外患的贾家以及庶出的困扰使得贾探春难以找到归宿。然而在这危难之时林黛玉与贾探春选择以勇气与牺牲为代价以解救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