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新立异是贬义词吗


学问之道

宋氏观点

在中文的词汇中,“学问”两字的组合,蕴深厚的思考与探索。它由“学”与“问”紧密相连而成,其中“问”不仅是“学”的内在要求,更是其本质要求。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疑惑是关键的一环。

当我们探讨学问时,所谓的“问题”,其实指的是对客观实际的深度思考,是对现实生活矛盾的概括。正如的基本思想方法,即从实际出发,搞学问的过程亦然。从本质上讲,这便是从客观现实的矛盾中寻找答案的问题意识。

这里提到的问题意识,强调的是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发现,不少研究者并非从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想象或既定结论出发。这样的研究,虽然可能对研究者自身有价值,但对社会并无多大意义,因为它在思想上并未提出新的观点。

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的被归为怀疑论者,如英国的休谟。虽然他的思想曾引起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他提倡怀疑的精神对思想界的贡献。在我国古代,李贽等思想家也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对于想要有所成就的学者来说,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的原则

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是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遵循“言必有据”的原则。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工作需要充足的、可靠的实据来支撑。对于研究者而言,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材料等都是进行研究的基石。

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学者,如,他的经济学理论是基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得出的。曾说,他需要批判地研究新的材料,这强调了资料的重要性和分析的深度。

我们应该培养严谨的学风,从积累、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始。写论文的首要步骤应是收料,并且这应该是研究者亲自进行的工作。引用他人的资料必须经过自己的核实,确保其可靠性。

创新的灵魂

搞学问、搞理论研究,其核心是创新。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新”,都应避免流于形式和一般化。一般化的研究缺乏个性,没有深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研究。

个性与创新性、创造性有着内在的联系。没有个性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有创新性。实践证明,研究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思想。人的思想是创造性的成果,具有鲜明的个性。

历史上那些有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爱因斯坦、牛顿等,他们的研究工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性。“标新立异”并不总是贬义的,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提倡这种精神是有益的。

虽然“标新立异”可能带来风险,但如果没有人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学术研究就失去了其价值。正是这种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摘自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