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袜子故事集
在新疆的故事启幕,是在那个我于1975年12月首次踏足这片土地的时刻。自此,新疆的每一缕风、每一滴雨,都成为我记忆中独特的存在。
七、新疆特有的“皮袜子”传奇
时间如梭,转眼我来到新疆已满一周七天。星期天的下午,三哥从学校回来,这是我翘首以盼的时刻。我七年的成长记忆,在三哥的怀里和背上,这足以说明我对三哥的依赖。
新疆的冬天,寒冷让人敬畏。我却在一个屋角里,发现了我的新疆生活的某种新篇章——一双看似不起眼的“皮袜子”。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新疆的生活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屋外,寒冷如刀割,自娱自乐成为一种挑战。但除了冷,我还没有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技能——撵兔子、套野鸽子。我所在的院子里虽然有七只母鸡和一只公鸡,但寒冷的天气也令它们行动缓慢、精神不振。
生活总是充满惊喜。星期六晚上,二哥告诉我第二天将带我去东海子打苇子。这让我既兴奋又害怕,但更多的是期待。
二哥特别强调要穿紧实的衣物,尤其是那双“皮袜子”。我起初对这双散发着的牛皮制品有些抗拒,但三哥耐心地解释了它的作用和历史。在他们的家乡和偏远地带的许多农牧民,冬天都会穿这样的皮袜子来抵御寒冷。
我按照三哥的指导,坐在炕沿上,用稻草铺满牛皮的内部,再紧紧地绑在脚上。虽然刚开始觉得新奇有趣,但操作过程中也不禁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感到些许怀疑。
随后,二哥的好友胡凯旋和我一同出发去东海子。在去海子的路上和海子边上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海子的存在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在与三哥的对话中,我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三哥解释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皮袜子”不仅仅是防寒的工具,它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冬天的抗争和坚韧的精神。而这种坚韧精神不仅是在冷酷的自然中存活下去,也是与家人的温暖相连的证明。
时间过去了许久,但在海子边度过的那一天仿佛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三哥和胡凯旋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们的勤劳与勇敢却令人钦佩。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并接受“皮袜子”所带来的坚毅和希望。
当天回家时偶然遇到的乔龙大叔更让我惊喜不已。因缘际会之下,我不但见到了栖息在东海子深处的野猪,还品尝到了地道的红烧野猪肉。
(注:在新疆的七十年代,“皮袜子”不仅是劳动的智慧结晶,更是他们面对严寒挑战的见证。)
此后的日子里,“皮袜子”成了我在新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与家人的感情以及我与这片土地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