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元素之称的是
趣味解读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在12月5日至7日的那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业精英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由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即“我的钢铁网”)联合主办的“2025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这个盛大的会议中,闭门论坛和产业峰会接连不断,其中关于建筑钢材产业链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在主论坛上,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原中铝集团董事长葛红林先生发表了一场关于“电解铝供给侧结构性与启示”的专题演讲,其中他巧妙地借助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来阐释其观点,让我对周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趣事。
一、周期表的起源与传入
化学元素周期表源于西方,早期多采用拉丁文或字母编排。它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整理化学元素,还蕴含了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当谈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传入,就不得不提门捷列夫的贡献。当时正值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化学元素周期表也随之进入人的视野。
二、中文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编纂
徐寿,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近代化学先驱,决定将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入并编制中文版。他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拉丁语的化学元素名称转化为符合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徐寿创新地采用了结合中文特点的翻译原则,如继承古称、保留前人佳作等,并制定了详细的翻译规则。这些规则为后来中文化学命名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周期表与《明史》的渊源
为了解决金属元素汉字的选用问题,徐寿巧妙地引用了《明史》中朱元璋家谱的人名用字。他发现这些生僻字多与固态、液态、气态等偏旁相关,于是将其应用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翻译中。这种结合不仅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让化学元素周期表与文化紧密相连。
四、文化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徐寿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翻译上,他还将大明朱元璋立家谱的智慧引入其中。500年后,朱元璋的家谱竟然被巧妙地用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汉译,这无疑是对徐寿的一大肯定。后人或许可以赞誉朱元璋为“化学教父”,而徐寿作为中文版化学元素之父,也会为这一巧妙结合而拍手称快。
(世界汉语作协 赵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