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由使契丹


自公布了消息,提出高考语文阅读量将有显著增长,尤其是古文部分,社会的反响相当强烈。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大量的阅读量,特别是对古诗词的消化和深入理解,仿佛是一场知识的盛宴突然摆在了面前。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古诗词的奥妙更非浅尝辄止所能领悟。去年,一篇古诗词赏析就已让许多考生陷入了思考的迷雾之中,这首诗的背景、历史以及作者的深意究竟是什么呢?

高考语文不仅考察学生的综合实力,更要求平时的阅读范围广且多,尤其是古诗词这一部分。例如《送子由使契丹》,此诗虽然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内里却富含深意,如果对当时的背景和历史不深入了解,就容易理解错误。

现在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送子由使契丹》是苏轼为送别其亲弟弟苏辙而作的一首诗。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虽然生活中有各种波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深厚的感情。

苏轼虽然才名远扬,但在上却因正直不阿而屡受排挤。尽管如此,他依然全力支持弟弟,即使自己可能因此受牵连也在所不惜。当听说苏辙要出使契丹时,经过反复思量,苏轼决定以诗相送,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首句就点出了兄弟俩长期分离两地已是常态,对于这种分离,苏轼表现出的既有亲人长久不得见面的悲伤,又有男子志在四方的坚强。接下来的“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形象地描述了出使之路的艰辛以及对苏辙的关心与鼓励。

第三句“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看似简单的诗句背后蕴含了苏轼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关爱。再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这句话提醒苏辙在外交场合要低调,不要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干。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我们需要对其中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例如李揆的故事就为这首诗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李揆过于看重名利,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皇帝的需求,最终导致他在上屡受排挤。而苏轼在诗中引用此故事,是为了告诫苏辙在外交场合要避免重蹈覆辙。

许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容易出错,根本原因在于对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理解不够透彻。这启示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