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项立刚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不乏出现有关人才流失的讨论。基于我个人的观察与理解,我想分享一些看法。那些被普遍认为流失的优秀人才,其实并非如此。许多人在国外发展,并未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风生水起。

我的同辈中,不少才俊曾选择出国。如今到了退休之际,我们回头审视,那些在国外的人并非多数成为大成功者。在国内,他们在上有着稳定的发展,例如达到厅局级地位;在学术界,他们是高校里的教授;在商业界,自己创立的企业中亿万资产的也不在少数。

当初,出国的人在初期确实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即使在小公司,月收入也相对国内而言颇为可观。多年过去,我所认识的同学们,从政的已经不多见,优秀的那些在大公司工作,但到了五十岁左右往往面临被淘汰的困境,只能在小公司中谋生。虽然生活无忧,但谈及成就感,确实难以言喻。

前些年,许多出国的人回国后都感慨于所见所闻的差距。除了经济因素和亲人的离世外,不再频繁回国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与国内功成名就的同学相比,他们感到落差较大。尤其是在功成名就这一点上,出国的同学们普遍感觉与国内的环境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再看看另一批人。像张朝阳、李彦宏这样的成功者,他们回国后创建了世界一流的大企业。那些与他们同时出国的同学,长期在海外发展的,成功的例子却寥寥无几。即使像丘成桐这样的学者,在可能只是一个过着普通日子的退休老人。但在,他受到尊重且富有。

再比如杨振宁先生,若他不回国,或许很难有现在的成就和尊重。这在是显而易见的,从到民间都对他抱有极高的敬意。反之,罗玉凤这样的个例在的生活并不如意,除了体态上的变化外,她失去了家、钱和尊重。

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那些移居国外的人中,我们难以找到一个通过移居实现更好生活或有显著成就的例子。相反地,许多在国内过得不错的人移居国外后变成了社会下层甚至是最底层的存在。

在我太太的同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位曾经的企业高管在国内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但去了后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似乎需要借助中文在社交平台上发声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

人的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观念往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选择出国发展的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