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


写在前面:

提及苏门四学士中与苏轼渊源最深的,当属晁补之。其才华得到苏轼的赏识,源自其父晁端友与苏轼的深厚友情。

晁端友任杭州新城县令时,年仅十七的晁补之随其宦游。因晁端友与苏轼为多年好友,晁补之得以有机会拜见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晁端友身为皇佑五年进士,新城县令是其最职。他虽位卑,但从未忘忧国,为官清正廉洁,敢于为百姓发声,因此深得百姓拥戴。苏轼敬其人品与才学,与其结为至交。

某年熙宁年间(具体年份未详),苏轼视察杭州属县时,于新城见识到晁端友的政绩,倍感骄傲。

告别好友后,苏轼带着满心欢喜前往临安视察,当晚留宿湘溪山中农家。次日晨起,他被山里雨后的明媚春光所陶醉,随即创作了组诗《新城道中二首》。

组诗其一

善解人意的东风似乎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它吹断了檐间连日的积雨声。

山顶上云雾缭绕如披上轻纱,朝阳从林梢升起,犹如又圆又亮的铜钲。

野桃花含笑绽放于矮矮的竹篱旁,溪边的柳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摇曳。

生活在山里的人家应是十分快乐,春雨贵如油,煮芹烧笋以备春耕。

此诗以写景为主,清新明快且充满生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厌恶世俗、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

组诗其二

人生的旅途就如我脚下的路,悠悠长长。溪水叮咚,放下手中的缰绳,任马儿在溪边缓缓而行。

朝中争激烈,即便是无用之才也害怕飞来横祸,疲惫的战马希望早点听到鸣金收兵的讯号。

雨润万物,茶农因足够的春雨而欣喜。在这乱山深处,我还有好友为伴。

宦海浮沉,人世无常。沉吟间迷失了前行的小路,只好去询问田里耕作的农民。

后记:

一年后的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虽回京无望,故乡渺渺,但他仍积极乐观。登超然台时,他抒发了思乡之情与豪迈旷达的人生情怀。

无论流离何处,他都能随遇而安,将其视为故乡。他的诗总给人以温暖和美好,就如《新城道中二首》所展现的那样。

尽管人生道路多歧途,但总有西崦人家应最乐之处。如此,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苏轼的诗作始终给人以希望和美好。

在这组诗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世界。他虽然历经宦海浮沉、人生变故,但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的诗作也如他的人生一样充满起伏与变化。

《新城道中二首》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成就,更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读之令人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