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唐诗犹如皎洁的明月,高悬在文学的无垠夜空之中。缺少了它,这片天地无疑会黯然失色。
每一位过客,都会仰望这轮明月,希望沐浴其光华。然而大多数人瞩目的焦点,多落在李白的天才、杜甫的深刻、李商隐的蕴藉之上。却容易忽视那位在唐诗世界中显得有些“边缘”的贾岛。即使有人记起他,也往往只记得他一生的苦心和孤独,却未必能体会其独特的价值。
据《新唐书》记载,贾岛早年即在修行,法号“无本”。他热衷于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最终遭遇贬谪,一生穷困潦倒。他的苦心和执着,使得他在文学世界中独树一帜,被称为“苦吟诗人”。
贾岛的苦吟并非徒劳,而是他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达到了极致。著名的“推敲”典故,便记载了他为得出满意诗句而煞费苦心的故事。一次,他在空闲时间骑着瘸驴,前往李凝的居所,构思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诗。而后,他对“推”字产生疑虑,于是改为“敲”字。在两个词之间反复斟酌,最终形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贾岛对诗歌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对字句的推敲上,更体现在他对诗歌的执着态度。当唐宣宗李忱微服私访,拿起他的诗欣赏时,贾岛虽不认识李忱,却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毫不掩饰地批评对方的华丽装扮和对诗歌的无知。这种对待诗歌的认真态度,体现了贾岛对诗歌的敬畏和热爱。
与其他重要诗人不同,贾岛的人生和创作方式也具有代表性。他虽努力考试,却未能获取功名利禄。文学世界成为他的慰藉,他醉心其中,苦吟成性。他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穷困潦倒和眼界受限,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关注字句的推敲。
贾岛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朝初年的文人模仿他的诗风,称之为“晚唐体”。在某种程度下,越是腐朽没落的朝代,越容易出现像贾岛这样的诗人。他的创作方式虽然容易让诗歌局限在个人生活中,出现晦涩难懂的问题,但对于后世来说,其反复推敲字句的方法却是最容易模仿的。
参考文献:《唐才子传》《新唐书》,以及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本文作者为书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