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桥边野草花下一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夜泊枫桥之际,只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与江面的渔火相对,愁绪满怀的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郊的寒山寺,在深夜时分传来悠扬的钟声,这钟声传到停泊的客船上,让人心潮起伏。如今,提及《枫桥夜泊》,人们立刻联想到苏州的一处著名景点。

张继留下的诗虽不多,但仅凭这一首便名垂千古。那么,枫桥究竟在何处呢?它位于今天的苏州西郊,跨越京杭运河,是水陆交通的要冲。诗人应是乘船途径苏州,夜晚停泊在枫桥边,于是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诗中提及的两个地名——姑苏城与寒山寺,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姑苏城是苏州的别称,因附近有座山叫姑苏山而得名。而寒山寺就在枫桥的西边,传说唐代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虽然寒山寺的历史已不那么重要,但它却永远留在了张继的诗句中,成为每一个苏州人乃至人心中的记忆。单听名字,便觉得美妙、宁静、令人神往。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描述了三个景象: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覆盖整个天空。乌鸦对光线敏感,因此月光的变化会惊扰到它们。古诗中常出现的乌鸦和喜鹊,虽然有所区别,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慨。如曹操的《短歌行》与辛弃疾的《西江月》中都有对鸟的描写。

接下来是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描述了在夜晚的田间小道上所见所闻,如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自然景象。这与张继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张继在《枫桥夜泊》中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继续描绘近处的景色。通过“江枫”与“渔火”的对比,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感。“江枫”是暗的,“渔火”是明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停泊在枫桥边,目睹这一切景象,心中满是愁绪与思乡之情。这个“对”字不仅表现了空间上的孤独感,还暗示了时间上的漫长感。诗人与外部景物对峙,凸显了内心的孤寂和漫长的不安。而寒山寺的钟声,则为这首诗增添了深刻的意义和韵味。钟声悠扬、悠久,带来无尽的故事和想象。它送达到客船上,给诗人带来了何种情感?是温暖、安慰还是更深刻的凄凉?或是超凡脱俗的顿悟?诗人没有明说,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整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通过钟声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绪。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一纵一擒、大开大合的结构让人读来有无尽的凄凉与优美。寒山寺的钟声成为苏州的文化符号,传扬在后世每一位无眠者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