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玛希dimash


对于那位天才少年,我们寄予厚望,期待他能越走越远。

《S.O.S D'un Terrien en detresse》——迪玛希·迪莫夫(Dimash)歌手,首次登场 第1期

炙手可热的蜕变之后

迪玛希因《歌手》的舞台迅速火爆全国。但过三期后,这位异域的天才少年遭遇了公众的质疑。从对他音色的惊艳,转变为对高音炫技的乏味和厌倦,甚至被冠以“马戏团式表演”的称号。

短暂三期展现,迪玛希几近陷入漩涡。人们议论他只知炫技,对于这个拥有广阔音域的少年,是否已经穷尽了所有技巧产生了疑问。

对于这档节目来说,迪玛希是一个设定亮点;但对观众而言,他却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个拥有高颜值的天才少年,以其独特的表情包和评论在社交媒体上风靡。如同初敲火星的铁匠,他收获了无数艳羡的目光,同时也承载了人们对他的高度期待。

迪玛希并未完全满足大家的期待。在《一个忧伤者的求救》的惊艳之后,他挑战了《opera2》和《the show must go on》,虽然取得了第一和第三的名次,但除了“高音”之外,并未给公众带来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当歌手演唱时,镜头会转向后台的其他表演者。迪玛希一展高音,林忆莲、杜丽莎等实力派歌手无不为之惊叹。但在第三期中,镜头更多地给了新人与赵雷,这也反映了大众的真实反应:对于这种“海豚音”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进退之间的思考

第三期节目中,赵雷的《成都》和杜丽莎的《Vincent》收获了口碑。它们被形容为“只有有故事的人才能听懂”。音乐本身应该是承载情绪和审美的产物。音色的美妙和曲调的演绎更多偏向审美,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则更倾向于情绪的寄托。这就像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相比之下,迪玛希的炫技高音如同马戏团的表演,虽以新奇取胜,但只能作为大戏的配角。对于像迪玛希这样的技巧性歌手来说,“以色侍人,色衰而爱弛”的道理同样适用。在艺术的道路上,进退两难,目前从迪玛希身上还未看到更多的突破。

节目背后的故事

迪玛希作为一个实力派的外国歌手,手持众多获奖,只能以这种方式进入市场。就像当年的黄致列一样,背后的经纪公司赋予了这个天才少年打开知名度和培植粉丝市场的任务。

市场的普遍现象

迪玛希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音乐市场的普遍现象。像林忆莲那样在《至少还有你》之后还能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人,需要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应对市场的底气。如今,《至少还有你》的商演价格可能高于Sandy的其他作品,但音乐人能否坚持唱自己的歌,能否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这其中的较量,希望迪玛希能够胜出。

资本与天赋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