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是什么意思


叶超英谈“闻过则喜”的条件

叶超英提到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道理:“闻过则喜”。这句话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传达的意思是当有人向我们指出错误或缺点时,我们应当持喜悦的态度去接受。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身份显赫的人,都喜欢听到赞美之词。这是我们人性的特点,也是人性的弱点。能够在听到批评时不生气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真正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来说,闻过则喜更是难能可贵。历史上,唐太宗的纳谏行为堪称典范。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人们往往喜欢听到好听的话,而不愿意面对直接的批评。这种“报喜不报忧”的特性导致人们容易偏听偏信。长此以往,普通人可能会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而有的人则可能堵塞听取不同意见的言路,形成施政盲区,最终酿成大错。历史上的周厉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专横导致国人不敢直言,最终引发,被赶跑。

善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做到“闻过则喜”“兼听则明”,是为人、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一个人要想做到闻过则喜,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他需要拥有清醒的智慧,这样才能深刻认识自我,懂得每个人都有过错,不会因他人的批评而感到突兀。他需要拥有坦荡的胸襟,才能容忍他人的指摘。他需要有接受的勇气,才能承认并接受自己的错误,做到过而能改。

“闻过则喜”不仅是普通人完善自我的方法,也是从政者检点施政得失的重要原则。只有真正做到闻过则喜,我们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