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图三层分别怎么画


网络的概述:

网络的构成:

1. 终端设备与应用程序: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由系统工程师负责。

2. 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集线器、无线接入点等,由网络工程师负责。

3.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等,这是弱电工程师的专长。

网络拓扑类型:

1. 物理拓扑:涉及网络设备、线缆、终端设备的实际布局,用于网络构建。

2. 逻辑拓扑:涉及同样的设备,但主要用于排障。

园区网络架构:

1. 核心层:设计冗余、高扩展性、互联互通,包括MLS、路由器、防火墙等。

2. 汇聚层:设计冗余、部署安全策略,包括MLS、交换机等。

3. 接入层:涉及弱电间、水平布线汇聚点等,主要是交换机。

4. 还包括网管平台、边缘区域、DMZ、IDC等部分。

数据传输与通信:

1. 单工: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2. 半双工:数据可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某一时刻仅允许一个方向。

3. 全双工:数据允许在双方向同时传输。

还有带宽、延时、协议栈等重要概念。

带宽:标识信号传输的数据传输能力,单位时间内通过链路的数据量。包括比特(bit)和字节(byte)的单位转换。

延时:数据包从用户计算机发送到网站服务器,然后返回的时间。包括传输延迟、处理延迟、串行化延迟和队列延迟。其中,传输延迟和处理延迟对于选定的路径是恒定的,而串行化延迟是固定的,队列延迟则根据网络拥堵程度变化。

协议栈:定义了传输规则、地址信息和封装格式。提供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促进了标准化,且结构上进行了分层,易于学习和排障。主要包括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其中,OSI模型采用逐层封装和对等层通信原则。TCP/IP模型则采用跃层封装,各层之间独立但又密切协作。其核心在于网络层和传输层,而应用层则通过各种协议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