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暇顾及的意思解释


基层治理的困境:为何群众不买账?

评论员 韩朝阳 熊家林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干,群众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以中部某地区的智慧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的初衷是方便群众上报身边问题,帮助相关部门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系统却成了App推广和考核排名的大战。对于那些留守老人居多、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地区,这样的系统显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真正的问题因为难以解决而被隐藏不报。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基层在忙碌,群众却感觉不到变化,反而产生了抱怨。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为何会出现呢?

制度设计的不接地气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部门在制定制度时,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可行性,却忽视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再好的制度也只是空中楼阁。这导致基层在忙碌于各种任务的无法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导致群众不买账的原因之一。群众是否支持工作,往往取决于这项工作能否带来实际的好处。如果工作无法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那么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一些基层在服务群众时过于看重上级的评价,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他们忙于应付各种指标和材料,而忽略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解释不充分不到位也是导致群众不满的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和猜疑,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把“为民服务”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基层治理中资源有限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既要防止少数基层依赖行政资源不作为,也要防止部分群众依赖集体资源满足自身需求。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真正践行群众路线。同时加强考核问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对基层减负、容错机制的落实也同样重要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难题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群众和社区从而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