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了人间失格变了
开学不久,我就注意到班里的“小彩蛋”正在阅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心里不禁泛起一丝疑虑:这样的文学作品,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真的能读懂吗?我带着好奇和试探走近她,轻声问道:“能读懂吗?”她抬起头,以迷人的微笑回应我:“能。”
随后的日子里,我欣赏了她的几篇随笔,发现她以超乎想象的深度探讨了“人性”与“欺骗”。我担忧地问她最近的心情如何,她依然以那甜美的微笑回应我,告诉我一切都好。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我的担忧可能是多余的。
太宰治,犹如文坛上的一朵独特之花,他的作品如《人间失格》等,直逼人的心灵深处。他的个人经历丰富而曲折,颇具悲剧色彩。他的作品在文学上被称为“无赖派”,这一称号源于他作品中的:“我是无赖派,反抗束缚。”如今太宰治的作品在国内再次流行,与“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年轻人将其作品视为精神寄托,但这也引发了许多家长的担忧,他们担心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
小慧是班上第二个让我改变看法的学生。她带着忧郁的气质,常常用口罩掩藏自己。她的文章深沉而有思想,经常探讨友谊、家庭、关爱等话题。在最近的读书交流中,她以独特的方式解读了太宰治的作品,让我深感震撼。她介绍了太宰治的作品如何触动读者内心的柔软处,并表达了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她不愿玷污这部伟大的作品,号召我们去了解太宰治的作品。
听完她的讲述后,我深受触动。孩子的视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我问她对读完《人间失格》后的感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我看到了不同人的情感和智慧。”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阅读与思成长,让我们这些师长打消了顾虑。像太宰治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让他们去读、去品味。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展示生活的多彩,让他们学会甄别和选择,这才是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就像“小彩蛋”和小慧所展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