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煎饼最长保质期多久


不久前,在一个知名饭店与朋友聚餐时,桌上有一大盘金黄的玉米面煎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面对这一美食,许多朋友纷纷上前品尝,而我却选择要了馒头。这并非我不爱尝试新鲜事物,而是因为我更加钟爱一种叫做干煎饼的食物,然而在此地却没有找到它的身影。

我瞬间想起了我的老家,那是一个位于山东省宁阳县中部山区的小山村,皮山脚下的大张庄。在七八十年代,老家的主食是干煎饼和窝头,而其中以干煎饼为主。山东人对煎饼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而这种煎饼又分为干和软两种。不同于软煎饼需要经过发酵的面糊,干煎饼的面糊是直接使用干面加水并不经过发酵的,因此其味道更加贴近粮食的原始风味,甘甜可口。在我老家周围,吃干煎饼是一种普遍的习惯。

回想起童年时光,每到秋末春初,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煎饼。这些煎饼大多以玉米面、地瓜面和高粱面为主,而不是用白面。那时候,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才能拥有鏊子。条件较差的人家则只能向邻居借用。

我家有一个生铁铸造的大鏊子,颜色比包公脸还要黑。制作煎饼前,母亲会把大锅搬出去,放上鏊子,然后和好面准备柴草。母亲是摊煎饼的主角,而我和妹姝则轮流在灶前添柴烧火。灶火熊熊燃烧,母亲弯着腰在鏊子上推面团,热气不断蒸腾,发出咝咝啦啦的声音。母亲用木刮子将面糊推平摊匀,几秒钟后就能揭起一张圆圆的煎饼。我常常因为喜欢听母亲在摊煎饼时讲的故事而坐在灶前专注地烧火。

摊煎饼可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掌握火候和耐心。鏊子过热会使煎饼糊掉,过凉则揭不动。母亲需要时刻注意火候,及时提醒我们调整。摊煎饼也是一项辛苦劳累的活,每一次都要弯很多次腰。每次摊完煎饼后,母亲的腰都会疼上好几天。

母亲摊的煎饼层层叠叠,比磨盘还要厚。它们被及时叠好放进箱子里。干煎饼比软煎饼更耐久,制作一次可以吃好几个月。我永远都记得母亲摊的煎饼那色香诱人的样子,又酥又脆,香甜可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老家的小麦连年丰收,人们逐渐放弃了玉米、地瓜等粗粮,开始蒸白面馒头,干煎饼也慢慢退出了餐桌的舞台。如今我每次回到老家,都再也见不到干煎饼的影子了。家里的鏊子早已锈迹斑斑被遗忘在堆放杂物的角落。而母亲摊的煎饼那香甜的滋味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