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专心致志的句子
当你心中萌生了一个无欲无求的念头时,你的内心便有了一个追求清净的目标,这个目标本身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那么,为何我们要摒弃心中的妄念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念头,他的本真就不再是那种平静无扰的状态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不知道自我存在时,你才是真正的自我;而一旦你明白了自己的存在,你就被束缚在了自我之中。这正是因为当心中有了想法、有了认知之后,这一刻的你已经不再是原本的自己。因为认知即执着,在执着的状态下,我们以自己的主观情感为立场,也即是所谓的分别心。我们用自以为是的态度得出结论,从而引发业障和痛苦,这亦被称作无明烦恼。
在古代的哲学典籍《庄子》中,有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专一的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带钩老人虽然已经八十高龄,但制作带钩的技艺却毫不含糊。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失去专注的精神,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修身养性都需要保持心无旁骛的境地。
这是因为当我们能在一件事情上足够专注时,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这件事。正如“心诚则灵,诚能”所言,当我们以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某件事中时,因为我们的专注和用心,这件事就会产生好的结果。
当我们的心中没有妄念时,我们就不会被世俗的事物所困扰,从而免除了人生的痛苦和业障。人生的痛苦和错误往往源于我们过于关注那些与当下无关、甚至背离客观实相的事情。
对于过去的怨恨,我们若放不下,便会滋生嗔恨之心,让过去的往事萦绕心头,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而对于未来的期盼,若我们没有正确的格局和见识去规划,那便会迷失在名利之中,产生无尽的贪欲。至于当下,若我们没有清醒的智慧去审视,那么我们的所见所闻便会被一系列的错误意识所引导,造成无明烦恼。
在《庄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比如庖丁解牛、粘蝉老人等,他们都以专注的精神面对生活和工作,从而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专注。就像粘蝉的老人所说:“我身体站在那里不动如木桩,伸臂执杆如同枯枝。虽然天地广阔,万物繁多,但我心中只有蝉翼。”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其实每个人所知所见都非常多,但大多数人却被无用的事物干扰了清静的心智。他们颠倒了内心的智慧,不能用自己的真知作用于生活。这样的状态不仅不能创造更好的结果,反而会因为各种打扰而使原本安详平和的命运经历更多痛苦和挫折。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做到“用心凝神,始终专一”。就像《道德经》中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追求学问时日益增长,而追求道的真理时则日渐减少,直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这里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忘记,而是减少私心妄念,保留正确的意识思想。人可以没有妄心但不能没有思想,若有错失思想的状态也是我们所提的落入空寂的错误状态。
所以我们要让正确的觉知力淡化妄念并生成赤子之心。以清静心对待生活并产生正确的思想作用于人生而非被错误的妄念牵引生活方向。若妄念是利己的、私心的、偏见的那么无为便是利他的、公正的、客观的因此由无为引领的人生便是符合道理的。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