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沟通》心得体会
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我们感到恼怒呢?面对不喜欢的言辞或行为,我们拥有四种应对方式:1. 自省自责;2. 责备他人;3. 自我理解;4. 他人同理。
我们的情绪产生源于自身的需求,而非他人的言行举止。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无论是确定感、意义感或独处的需求,我们便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或许会有强烈的情感波动,但绝不应该生气。而那些让我们愤怒的指责想法,切断了我们与需求的联系。愤怒提醒我们,我们正在用思维去评判他人,而忽略了自身有哪些需求未被满足。除了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我们还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刻去体会和感知对方的情感和需求。这样,愤怒的情绪便不会产生。这并不是在压制愤怒,而是当我们全心全意地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共存时,怒气自然就会消散。
愤怒是疏远生命、引发冲突的思维模式的结果。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善用愤怒,将其视为唤醒自己的警报器,认识到当我们的某种需求未被满足时,那种让我们生气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帮助我们满足需求,那么愤怒便具有了价值。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并付出努力去满足这些需求。通常,愤怒会驱使我们用能量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求。我建议,与其沉溺于“义愤填膺”中,不如用同理心去连接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思维将会有意识地从“我生气,因为他们……”转变为“我生气,因为我需要……”。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指责和惩罚他人并不能真正传达我们的心意。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首先要认识到他人并不应对我们的愤怒负责。相反,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与评判、指责或惩罚他人相比,如果我们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将更有可能让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化解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暂停片刻,深呼吸;(2)识别脑海中评判性的想法;(3)与自己的需求建立联系;(4)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采用非沟通化解冲突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双方之间的联系。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联系,才会真心实意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冲突调解的目的不是让一方屈服于另一方。我们建立的每一段关系都反映了我们想要创造的世界;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我们追求的关系模式,我们寻求改变的方式代表了我们的价值观。非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要求他人按我们的意愿,而是教我们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努力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关爱与尊重。我说的是满足感,而非妥协。大多数的冲突解决工作致力于达成妥协,这意味着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没有一方能完全满意;然而非沟通的目标是让各方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人的成长发生在两个个体相遇时,以脆弱而坦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坦诚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非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将内心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感受和需求,从而改善我们与自己的沟通。如果我们有能力同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便可以转化抑郁情绪。非沟通教导我们如何专注于自己和他人内心深处的真正渴望,摆脱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纠错的习惯,从而创造更加平和的心态。
当我们用非沟通来表达赞美和感激时,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庆祝生命,不图任何回报。我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庆祝他人的行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
表达感激的三个要点是:
1. 他人做了什么增加了我们的福祉。
2. 我们的哪些需求因此得到了满足。
3. 因为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愉悦感受。
当我们接收到这样的赞美和感谢时,我们可以避免自负或虚伪的客气,而是与对方一起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