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的作用是什么
经常听到同学们询问:“能否系统地介绍一下数据分析中的各类模型?特别是那些业务中常用的。”实际上,在业务实践中,有十大常用模型。虽然网上关于这些模型的分享零零碎碎,今天陈老师就从最基础的漏斗模型开始,为大家详细解读其原理、操作技巧及实际应用。请大家坐好扶稳,我们开始这次旅程。
所谓的漏斗模型,更准确的称呼应为“流程式业务分析模型”。这一模型基于业务流程数据,是分析和诊断业务的有力工具。在销售端,业务的流程越长,往往伴随着用户流失的增多。
以网上购物为例,用户在浏览商品时,随着步骤的增多,每一步都可能有所流失。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呈现漏斗状,因此被称为漏斗模型(图示如下)。
在供应端,也有类似的流程分析模型。不同于销售端的用户流失,供应端的模型更关注成本的增长和产出时间的延长。
比如典型的生产流程,每一步都涉及原材料、人工和生产的费用叠加。又如售后流程,每一步都需要用户等待,并产生人工费用。这些业务流程的分析方式与销售端相似,只是关注点从用户流失转变为成本的增长。如果喜欢,称之为“滚动模型”或“花卷模型”也未尝不可。
理解数据模型的核心是关键,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名称。
构建漏斗模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明确业务背景与业务目标。这一步是锁定漏斗的始末。以线上推广为例,需要明确广告页是流程的起点,而流程的终点是用户完成注册、消费或统计一定时间内的LTV。不同的定义会决定流程的长度和考核方式,因此需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达成共识,避免歧义。
采集流程数据,构建转化漏斗。沿着业务流程,梳理出每一步的操作过程、耗时以及转化到下一步的转化率,并记录下来(图示如下)。
收集业务动作,了解影响漏斗的因素。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解释用户为何不转化,并观察业务优化流程的效果。例如,广告素材的吸引力、风格等都会影响用户的转化。对这些因素进行标签化,有助于深入分析。类似的,推广流程的长度、用户注册需要填写的信息、引流商品及折扣等都可以进行标签化,以便分析哪一个因素对吸引用户更有效。这一步常被忽视,但其后果是:只知结果,却不知原因,无法深入分析。
遵循以上三步,即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漏斗模型进行分析。
漏斗模型的用途之一在于解释业务过程并分析问题所在。这是最直观的应用,人们可以看到在哪个流程阶段用户流失最多,或在哪个生产环节成本消耗最大。发现问题后,自然会产生改进的思考。
第二,优化业务举措并观察改进效果。在发现某个流程转化率低后,可以着手改进。例如,如果广告页的点击率很低,可以考虑更换广告页的配图或文案。每次优化后,都要记录效果,观察是否有所改善。
第三,对比多个漏斗并选择最佳方案。如果有多个流程指向同一目标,人们会选择流量大且转化效率高的方案。在分析时,也要区分全局因素和局部因素。不同漏斗可能吸引的用户类型不同,或者某些漏斗表现更稳定,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分析和观察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而且不同类型的漏斗还可能具有各自特有的适用情境和用户这也是制定和优化策略时不可忽视的一点.。这一点在制定和推广营销活动时尤为重要当不同漏斗面向不同的目标时尤其需要注意差异性营销的策略选择和应用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受众特点 当然了无论选择何种方案构建和优化何种漏斗都离不开对数据细节的深入了解和精细管理这对于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提升运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漏斗模型也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例如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其行业特性和业务环境的数据采集难度往往比较大因此直接使用漏斗模型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即使面临这样的局限性仍然可以尝试将漏斗模型的核心思想融入到其他更适合的模型或工具中去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业务和发现问题以下是对于当前遇到的问题作出的深入探究希望大家能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