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司主要做什么业务


在巅峰时期,博天环境在上市首月便收获了14个涨停板,市值一度高达200,稳居环保行业前列。那时,只要有与水处理相关的项目机会,赵笠钧便会迅速介入。

自2000年起,博天环境开始布局工业废水治理、煤化工污水处理等业务。2018年,受到金融去杠杆和PPP(与社会资本合作)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个环保行业开始面临挑战。

尽管赵笠钧曾在2017年提出PPP是“毒资产”,但作为公司掌舵人,他在追求企业发展速度的冲动下忽视了潜在风险。

在最困难的时期,博天环境面临800多个诉讼,员工人数从3000余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赵笠钧本人也因限制高消费而只能乘坐绿皮火车,为企业债务重组和业务沟通奔波各地。

过去一年,赵笠钧表现得比以往更为低调。在有限的对外采访中,他也会感慨行业的急剧变化。在公司内部,他多次向全体员工讲述公司现状。

在2022年的一封全员邮件中,他写道:“公司正面临困境,每位员工都承受着生活压力。如果我们选择离开,我完全理解。我希望有一天能修复这个漏雨的房子,再迎接大家回来。”

2025年,处于成熟期的博天环境转向新能源赛道,尽管这个领域也已是竞争激烈的“红海”。

回溯初期阶段,环保理念在90年代远未成为市场主流声音,用户不理解、订单不足是赵笠钧和他的团队常态面临的挑战。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环保理念的机会,并逐步在食品行业的水处理领域取得突破。随着啤酒行业和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博天环境也跟随进入其水处理领域。

到了创业板开启的2009年底,为给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提供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一批与环境产业相关的公司陆续上市。这也为博天环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赵笠钧表示,随着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关注,环保产业开始真正进入资本市场的视野。

在PPP热潮的推动下,大型央企、国企纷纷跨界布局,民营环保企业大量争抢PPP项目。在这一背景下,博天环境也加入了扩张的行列。但在业绩高增长的诱惑下,他们忽视了项目质量的问题,包括环境工程单个项目规模偏小、项目所在地分散、项目建设阶段不同等因素导致的收入规模扩大并未带来显著的边际成本降低。更为严重的是,激进扩张的决策推高了企业负债规模,为博天环境的崩塌埋下了隐患。

赵笠钧曾提出,“PPP是毒资产”,但最终还是被业绩高增长的诱惑所压垮。他说:“当我们团队的视野中只有PPP业务时,不跟进似乎就难以获得机会。”

到了2018年,受到PPP收紧和金融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开始在环保行业内蔓延。先是多家知名环保企业陷入危机,随后整个行业都经历了“雪崩式”的崩塌。

赵笠钧表示,那时的环保行业就像一栋建在“资金梯子”上的大厦,一旦资金撤离,无论多么壮观都会瞬间崩塌。当博天环境试图通过出让资产自救时,却受到PPP业务资产流动性差和因素的约束,最终陷入困境。

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赵笠钧开始深刻反思企业的决策和扩张策略。他说:“我意识到没有优势的机会可能是陷阱。”从2019年开始,博天环境尝试引入国资作为战略股东以寻求自救,但三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最终选择了破产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