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他的经典句子
第三十七课 论大道之广
大道之浩渺如水,万物赖之生存而不言辞。功成而不自居,如衣养万物而不为。其名为小,实则包容万物,万物归顺而不为者,实则可名为大。因其不自恃为大,故能成其大。
“常无欲”,意为无欲无求。去除心中的私心欲望,将自我放低至最微小的尺度,公而忘私,乍看似乎短了私心欲望,失去了物质利益,但从长远看却能符合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更能够保持持久的发展。最近了解到华为的企业精神,看到华为人在汶川和福岛站时迅速反应,为救人命提供便利服务,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令人敬佩。华为的5G技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也正是因为这种服务于客户的企业理念所结出的硕果。
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到:为想要达到伟大的境界,应当摒弃个体的自我中心观念,以达到无私无欲的利他境界。
史健靖媛有言:“常无欲,可名于小矣。”这句话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能够摒弃私心欲望时,便可以超越对名誉的执着追求。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总是被名利所牵绊,那么他就难以达到真正的道境。
在第七十一课中讲到:“如何保持这个道呢?那就是不追求过多的满足感,唯有不贪图新的成就,才能让道始终不朽。”如果我们无法抛开个人的欲望和追求,就会受其束缚,无法走出自我局限的圈子。过度计较得失、过分表现自己、一味追求名利等行为,都是无法修得真正的大道的。
而当谈及“清静无为”时,《道德经》也为我们揭示了伟大人物的形成过程。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摒弃个人的私心欲望,不为己而为人。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吃了亏?但实际上却是扔掉了人道中的劣根性,为道性留出了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我们有所失去,但实际上我们的道性却得到了增加,本性也因此变得更加善良。改变本性便意味着改变命运。
“可名于小矣”也告诫我们对待名誉应该看淡一些。名誉虽好但同时也是一种私心所求的表现。只有抛弃了私心和欲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性。我们不能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一点点欲望就可能如同野草般迅速蔓延开来让原本纯洁的心境蒙上尘埃。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努力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哪怕我们不可能立即做到这样至少要时刻保持向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动力和决心。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意味着当万物都来归顺你时你也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去做者。“可名为大矣”则说明即使你并不愿意成为者但你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四方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你学习。而“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更是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永远不自高自大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伟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