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唇膏暖心广告语
在我国古代,口红亦被尊称为唇膏或唇脂。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论是名门闺秀还是市井女子,都钟爱使用它来美化唇部。
《古今注》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我们的先民就已开始使用胭脂的红色来妆扮脸庞和唇部。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史,至少有三千年间,口红以其绚烂的色彩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湖南长沙、江苏扬州等地的汉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口红实物。这些口红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但出土时仍保持着鲜艳的色泽。汉代的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道:“唇脂,以朱砂制成丹色,犹如唇部的鲜艳红色。”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描述了唇膏的制作方法。其主要成分是朱砂,因朱砂缺乏粘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加入油脂,这样既增强了其防水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度。
到了唐代,《莺莺传》中描述了崔莺莺收到张生从带来的妆饰物品,其中就包括口脂。信中提到的“口脂五寸”,反映了当时唇膏的形态已与现代口红相似,呈现管状。
古代的唇膏以大红色为主流,但也有使用淡红色的。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贵族女子及教坊歌,偏爱用淡红色的唇脂来妆扮,称之为“檀唇”。而使用黑色唇膏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在白居易的《时世妆》中有所描述。
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收录了大量美容方,其中口脂的制法已经形成系列,与现代口红的成分相仿,包括蜡、羊脂、天然中草的香料和色素等。
由于唇膏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不仅可以改变嘴形的厚薄大小,还能让“点唇”的式样产生多种变化。如杨贵妃就善于运用唇膏来加强的立体感,创造出独特的妆容。
通常人们认为最美的嘴形应如樱桃般小巧鲜艳。古时便有词牌名“点绛唇”,赞性唇部的美丽。想象一位古典轻拢琵琶低唱一曲,樱桃小口微微开合,这样的画面让人心醉神迷。
古人认为口红除了美容效果外,还有滋润的作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涂上口红可以防止干裂。在盛唐时期,皇帝会在腊日将口脂等化妆品分赐给大臣,显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回溯到15世纪的英国,妇女们开始尝试用黏土、脂肪及自己喜欢的颜料混合制成口红雏形。而在17世纪的欧洲,女子们使用“葡萄油”或“玫瑰蜡膏”来美化唇部。这些古老的化妆品见证了口红的演变历程。
到了近现代,法国美容师借助化学家的力量成功研制出圆柱形口红,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如今的口红更易携带且使用方便。世界各大化妆品公司每年都会推出众多颜色和品种的口红,广告语如“不化妆的女性就像电灯泡”等不断推动着口红妆容的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