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怎么理解通俗
会计计量中的重要属性——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一种关键属性。依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其确立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这五种属性各自有着独特的适用场景和计算方式,其中,公允价值更是被广泛关注。
公允价值代表着在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于计量日能实现的价格。具体来说,它指的是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无外界压力的公平交易中,针对某项资产或负债所达成的交易价格。这一价格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客观评价。
公允价值的确定并非易事。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交易双方的谈判力量等,公允价值的准确计算常常面临挑战。我国的会计计量大多仍采用历史成本法,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
一、公允价值在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公允价值计量概念开始被企业所采纳,因其灵活性受到广泛欢迎。由于公允价值容易被企业用来调整账面利润,其应用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直到20世纪,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使得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产生了反思。公允价值因其更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相关法律草案的陆续,在2006年正式确立了关于公允资产价值分层计量的会计准则,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在的正式规范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界限及相关概念。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自19起,我国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但受当时市场环境的限制,其应用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直至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再次提及公允价值计量,为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后,2014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细化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虽然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应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其使用条件相对严格且容易受到人为操作的影响。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合理的监管和规范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