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怕疼的人怎么办
“疼痛”探微
如果你曾在摔倒时龇牙咧嘴,或是在医院目睹带来的紧绷,那么你一定明白疼痛的存在。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生存信号,疼痛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警报,警示着可能的危险。无论是短暂的刺痛还是长久的折磨,疼痛都是身体在向我们传达信息。
但为什么有些人对疼痛的感知特别强烈?甚至轻微的痛感也让他们难以忍受?真的只是因为“矫情”吗?作为一名医生,我愿意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为你揭示背后的真相。
疼痛并非简单的身体感受。它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反应。科学上,疼痛被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通常与损伤或潜在损伤有关。可以说,疼痛是一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体验。
那么,痛觉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的皮肤受到刺激时,如被针扎,皮肤下的痛觉感受器会被激活。这些感受器像哨兵一样,迅速将信息通过传递到脊髓,再上传到大脑。
有趣的是,大脑并不会直接展示这条“疼痛信息”。相反,它根据你的记忆、情绪和环境因素来决定疼痛的程度。这意味着,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它还与我们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对疼痛敏感的人来说,他们的疼痛感知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研究指出,疼痛的感知与基因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系统对痛觉的反应增强。如SCN9A基因的异常可能让纤维变得过于兴奋,从而增强疼痛的感知。
反过来,有些人几乎无痛感。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某些疼痛相关基因“关闭”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受伤害,他们可能因忽视身体信号而遭受严重的伤害。
疼痛与情绪紧密相连。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会像放大镜一样,让疼痛变得更强烈。研究指出,在情绪低落时,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如前扣带皮层和岛叶更加活跃,这些区域恰好是控制疼痛感受的核心区域。
疼痛记忆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现象。如果你小时候因摔伤而大哭,成年后面对类似的情境,你的大脑会自动唤起那段记忆,使疼痛感放大。不同文化对疼痛的态度也会影响个人的痛觉感受。在崇尚坚韧精神的文化中,人们可能会主动压抑疼痛。而在更注重情感表达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承认疼痛的存在并寻求帮助。
性别差异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女性对疼痛的感受比男性更敏感,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波动和系统差异有关。
从进化的角度看,疼痛敏感是一种保护机制,提醒我们避免危险。如果对疼痛过于敏感,甚至影响日常生活,那就可能是一种病态反应了。慢性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患者长期感受到疼痛,通常伴随着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症状。
如果你是一个对疼痛敏感的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更好地面对疼痛:调整情绪,学会放松;分散注意力,转移大脑的焦点;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