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最治愈人心句子
关于芦苇的诗篇:碧水青天下的秋意
五首芦苇美诗,诗意流淌在秋波上
芦苇与秋的缠绵,给人以苍茫水岸的印象,飘飞的芦花、寒风瑟瑟,江湖凄旷,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萧条飘零的冷感。芦苇的世界其实蕴丰富的自然生机和与人类共存互利的美好。
芦苇,一种广谱的湿地植物,遍布全球,并非独有。它有着发达的根系,自然形成根部的网络,吸收水泽里的营养和腐植,不仅净化清洁水体,同时也给自然的鸟类小动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家园,如同岛一样的栖息地。
芦苇虽非四季常青,但初冬时节,嫩叶就开始发芽,与上年的陈芦苇共同构建新的家园,为生命提供栖息地。古人早就利用芦苇,其根可食,其杆可以制作简易的棚舍。在秋冬季节,煮食芦苇的根茎,还有很好的疗效。古人最早的乐器取自中空的芦苇,发出悦耳的声音。
芦苇不需要人力过分照料就能自然成林,它们和人类共生,成为水园的常见风景和生活原料。它的茎叶可以制作席子、窗帘、门帘,芦叶也可用于包裹粽子。在棉花成为常见的保暖填充物之前,芦花长期成为普通人过冬的保暖材料。而在造纸术发明之后,芦苇更是优良的造纸原料,传承着的文化文明。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芦苇常常被赋予无尽的飘萧凄冷之意。但在诗中流传下来的作品,如《蒹葭》,却有着深厚的思乡和在他乡的不适和倦怠。我更喜欢那些真正爱着芦苇、有着真实生活场景的诗歌。
看那“十亩馀芦苇,新秋看雪霜”,世人来到此处,尘念自应忘。斜日风收钓,深秋雨信梁。在这浩瀚的芦花海中,生活是有保证的,就算不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易,这里也总是相对安稳富庶。在这里垂钓、听雨,岁月何其静好。
再如“睡稳叶舟轻,风微浪不惊”,任凭君在芦苇岸边,整夜动听秋声。江行的旅途变得随缘而笃定。而钱珝的中年人生在这秋风江上,心态宽阔而沉浑笃定。
还有王贞白种植芦苇作欣赏的故事。他选择退隐、做水乡的芦苇是对现实的回应、表达自己的高洁和不平。他的诗中描绘了压弯而不折断的芦苇、天风雨露成为它最美的歌。而叶绍翁则描绘了嘉兴界内浩瀚的芦苇荡、养鸭放鸭的图景展现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吕㦂的诗则描绘了凫在浅水中欢快捕食的场景、芦苇开花、菰草结实的晨光秋景也令人心旷神怡。
这些诗篇让我们看到芦苇不仅有着无尽的飘萧凄冷之美更有涵养生命的气息。朴素而自然的乡村生活是最大的诗意也赋予我们更深层次的审验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我们珍惜并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并与之共存互利体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无限美好与感动。
初衣胜雪以此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愿你感受到这来自大自然的真挚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