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和响度分不清怎么办


一、音调与音色

1. 人耳对声波频率的感知被简称为音调。音调的单位虽不称为“美”,但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层次感”。音调与声波的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音色是人们在听觉上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声音的主观感受。不同的声音因其载波结构及频谱分布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音色。音色与谐波的数量、强度、分布以及相位关系紧密相连。

3. 声音的强弱程度被称作响度,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响度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大小,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的听觉强度范围在-10分贝至120分贝之间。

4. 人耳的听觉具有多种特性,如掩蔽效应、双耳效应等,这些特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感知声音。

二、人耳对声音失真的感知

1. 频响失真

人耳对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衰减较为敏感,其中4000~10000Hz范围内的衰减感觉尤为明显。而对于800~4000Hz范围内的声音提升,人耳的感觉也较为灵敏。当声音中5dB的峰或谷出现在150~500Hz和6000~18000Hz范围内时,有50%的人能够感知到。而当峰谷差达到10dB时,大多数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低频和中低频特性的峰和谷差6dB时,声音的度会受到明显影响。

2. 谐波失真

谐波失真中,奇次谐波失真的感知度通常比偶次谐波的感知度要更为显著。

3. 过载失真

声音过载失真的感知阈值与音源的峰值因子有关。当音乐节目的过载失真低于5%时,人们就能察觉到“发硬”的感觉;而当过载失真超过10%时,声音开始出现“发破”的现象。

4. 瞬态互调失真

当含有不同频率成分的复杂信号输入到设备中进行放大时,由于设备的非线性失真,不同频率的信号,尤其是瞬态高频信号会产生互相调制的失真。

三、音色、响度与频率失真的相互影响

音色、响度和频率是构成声音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音色的细微变化与响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声音的响度增大时,可能会使得音色听起来略有不同。这是因为响度的增加会导致声音中各频率成分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例如,当响度增大时,低频成分可能变得更加明显,使音色听起来更为“沉闷”;而当响度较低时,音色可能更偏向于高频成分,声音听起来更为“清脆”。音色与频率失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频率失真可能会使音色听起来更为“明亮”,而低频率失真则可能使音色听起来更为“模糊”。频率失真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当声音的响度增大时,其频率失真可能会相应减小;但当响度过大时,声音可能出现“压缩”现象,反而导致频率失真的增大。音色、响度和频率失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音频设备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以实现更为真实、自然的声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