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名称的由来


我国在寒食节与清明节期间,有着食用青团的传统习俗。青团,又被称为艾团或清明团子,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据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邀请介子推出仕,以享荣华富贵。然而介子推却拒绝高位厚禄,选择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了寻其踪迹,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下山。介子推离世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青团便成为了寒食节的代表性食品之一。

到了唐代,寒食节被固定在清明节的前两天,两个节日紧密相连。每到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的家庭都会蒸制青团。这些青团不仅用于祭祀祖先,而且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团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化,而成为了一道具有时令特色的小吃。传说太平天国时期的将领李秀成在被清兵追捕时,得到了当地老农的帮助。老农将艾草汁融入糯米粉中,制作成团子,以此瞒过清兵的。李秀成食用后体力恢复,成功逃脱。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学会制作青团,以备不时之需,这一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青团的制作过程中,人们会将艾草的拌入糯米粉中,再包裹上豆沙馅儿、莲蓉或是芝麻等食材。其口感糯韧绵软,甘甜细腻,带着清淡而悠长的清香,仿佛包含了整个春天的味道。

青团的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二是始于唐代;三是始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代表着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每当春天来临,艾草飘香时,我们便会想起那绿油油的青团,以及与之相关的古老历史故事。

青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见证。它承载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也展现了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