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音调与响度的口诀


一、音调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1. 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变化,这一变化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所决定。

2.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物理特性如长度、粗细、松紧程度,都会对音调产生影响。例如,琴弦越短,其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气体流速也是影响音调的因素之一,比如吹笛子时,通过按住不同的孔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

二、实例解析音调

1. 蚊子:由于其翅膀振动频率较高(约500-600 Hz),因此发出的声音音调尖锐。

2. 牛:牛的声带振动频率较低(约200 Hz),所以其发出的声音音调低沉。

三、响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1. 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程度,它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2. 影响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强度有关,敲击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声音也就越响。声音传播的距离也会影响响度,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四、实例解析响度

1.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振幅极大,响度超过120 dB,如声。

2. 窃窃:形容声音低沉,声带振动幅度小,响度低于30 dB。

五、音色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1. 定义: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因其材料和结构不同而产生的独特波形。

2.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形状以及内部的共鸣结构都会影响音色。例如,木吉他和钢琴的音色就有明显的区别。

六、误区与区分

误区:人们常误以为“高声喊叫”是音调高,实际上这是响度大。

区分:音调与响度的区分在于,音调主要描述的是声音的“尖细”或“低沉”,如女高音;而响度则主要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如吼叫。

七、控制噪音的方法

1. 控制源头:如禁止鸣笛以减小振幅。

2. 控制传播路径:使用隔音板来阻断声音的传播。

3. 控制接收端:戴耳塞来减弱人耳接收到的响度。

八、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

1.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如蝙蝠导航、B超检查。

2.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如前地球的振动、海啸预警等。

九、实验演示

实验一: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拨动,观察伸出长度与音调的关系。

实验现象:伸出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十、实验演示

实验二:在鼓面上撒纸屑,轻敲和重敲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

实验现象:重敲时纸屑跳动幅度大,声音更响。

十一、实际应用

乐器制作:小提琴的木质共鸣箱设计能够决定其独特的音色。

语音识别:通过分析人的音色可以判断说话者的身份。“频”率定音调高低,“振”幅定声音响远近,“波”形辨音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