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和由来
文化瑰宝:重阳节的起源与流传故事
重阳节这一传统佳节,早在春秋战国的文献《楚词》中已有提及。屈原的《远游》描绘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虽指天象,但已显露出节日的端倪。至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明确记录了重阳的庆贺饮宴:“时光荏苒,又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之首,日月相映,故得其名以寓意长久,于是设宴共庆。”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述说:“我闲居于此,甚爱重九之名。秋菊满园盛开,却无酒可饮,空对九华之花,寄情于字里行间。”此段同时提及了重阳节与菊花、酒的紧密联系。大约在魏晋时期,赏菊饮酒的风俗已逐渐兴起。至唐代,重阳节正式成为民间的庆祝节日。
明朝时期,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宫上下有着吃花糕的习俗来庆祝节日。皇帝更是亲自至万岁山登高,以抒发秋日的志趣。这一传统风俗历经时代变迁,一直流传至清代。
重阳节的背后故事
与众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其深厚的传说背景。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地区出现了一位瘟魔,其出现之处,家庭接二连三有人病倒,日日有人丧生,当地百姓深受其害。一场夺去了青年恒景父母的性命,恒景在病愈后决定出去寻访仙师,为民除害。他历尽艰辛,访遍各地的名山,最终在东方一座古老的山上找到了法力无边的仙长。
仙长被恒景的决心所感动,收留了他并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刻苦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仙长告诉他:“九月初九这天,瘟魔又会出来,你已学成本领,应回去为民除害。”于是仙长赠予恒景一包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并传授了避邪之法。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这天,按照仙长的嘱咐将乡亲们带到了附近的山上。他分发给每人茱萸叶和菊花酒,并做好了降魔的准备。瘟魔冲出汝河时,被茱萸的香气和菊花酒的气味所阻,而恒景则手持降妖宝剑将其刺杀。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传承下来。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有此记载。
此后,人们将重阳节登高视为免灾避祸的活动。在中原的传统观念中,双九也象征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重阳节后来更被尊为老人节。
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被载入史册,更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频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