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由来:古人为啥要读书?这事儿说来话长


古人为啥要读书?这事儿说来话长,其实并非一开始就有“书”可读,更遑论“读书”这一行为。在文字尚未普及、纸张尚未发明的远古时期,知识主要依靠口耳相传,通过神话、传说、歌谣等形式代代相传。部落首领或长老们凭借记忆力和口才,将经验、历史、法规、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知识传播方式,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易失真且范围有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记录事务、传承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于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刻画符号、结绳记事等方法。当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逐渐成熟时,知识开始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文献。这些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竹简、陶片上,最初的目的非常实用:占卜记录、法律条文、战争记事、经济账目等等。掌握这些文字和记录,意味着掌握了权力、管理能力和历史传承,是少数精英(如祭司、贵族、官吏)的特权。

因此,古人读书(更准确地说是“读文字记录”)的最初动力,源于生存和管理的实际需要。他们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祖先的智慧、国家的律法、天时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进行祭祀活动、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读书是为了获取信息、巩固权力、传承文明,是少数人提升自身能力、服务社会或统治阶层的手段。这漫长的由来,体现了人类文明从口传心授到文字记录,再到知识传播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