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创作背景揭秘:诗人晚年漂泊蜀中,国事艰难,个人潦倒,借酒消愁,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体现了他晚年生活境遇与心绪的千古名篇。诗人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流落蜀中,晚年生活困顿潦倒。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杜甫已58岁,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唐朝国势衰微,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而杜甫个人也饱经忧患,身体多病,生活贫困。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他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的衰败形势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无比的悲凉和感慨。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壮阔而又萧瑟的秋景,既象征着手足无措、生命流逝的无奈,也隐喻着国家大势已去的悲凉。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痛苦。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绝望推向了高潮,也体现了他借酒消愁的无奈。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雄浑,语言精练,充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博大胸怀和悲悯情怀,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