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步是什么意思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持续传承文化的,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仍然屹立不倒。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文化的核心思想、语言和文字得以完好保存。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现活与古人截然不同,但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许多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流传。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东西与现今有所不同。
在品读《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回合”,这个词在两人交手时作为计量单位出现。那么,究竟怎样才算一个回合呢?要理解这个词,我们需要从其历史演变开始说起。
“回合”一词实际上源于古代的战场。最初,我国的交战方式以车战为主,用战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的战力。这种方式主要在夏商至西汉时期盛行。如今,在兵马俑博物馆仍可见到秦时战车的风采。战车的实力往往决定战场上的优劣势。
周朝时期,一辆战车上会有三名穿盔甲的士兵。中间的士兵负责驾车,一侧的士兵是弓箭手,主要负责攻击远处的敌人;另一侧的士兵则手持长矛或盾牌,负责近战和保护战车安全。在双方驾驶战车交锋时,就产生了“回合”这一概念。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合”是指双方战车从远处互相射箭到近战互刺的过程,“回”则是双方错身反方向行驶一段距离后再掉头重新交锋的过程。
“回合”指的就是战车间的一次完整对战过程。这样的交战对战车磨损严重,考验战车的质量。往往坚持不了几个回合,较弱的一方就会败下阵来,此时通常只能选择继续战斗或弃车而逃。
到了西汉时期,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模式逐渐被淘汰,主要是因为面对匈奴人灵活的骑兵作战方式,汉军的战车显得笨重不足。于是,吸取教训的开始舍弃战车,改为骑马作战,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原本战车的“回”和“合”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回合”这个词却流传了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演变。在汉武帝之后,武将大多骑马交锋,两军阵前的“回合”计算方式与战车的计算方式类似。双方从各自的阵营出发冲向对方,一次完整的交锋过程就视为一个“回合”。但如果双方是步兵交战,则不太容易计算具体的回合数。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关云长和华雄交战的情况没有具体描述多少个回合,可能是因为关云长一招制胜,华雄没有还手的机会。而在一些小说中,描写双方武将势均力敌,大战数百回合的情况,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很难出现。因为武将的力量、武器的重量以及冲锋的速度都要求很高,几个回合下来往往就能分出胜负。如果真的大战数百回合,从天亮打到天黑,即使人能坚持,坐骑也可能无法承受。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武将换马再战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