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铁窗里原文


听声音,感受时代的声音,让往昔的风华带您回到少年时代。

初中的《语文》教材,第6册,以人教版本为例,有一章节,颇受大家喜爱。

作家引子

戴望舒,于1905年1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文化家庭。他的笔名多变,包括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他是现代派象征诗歌的杰出代表,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了多部作品,其中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广受读者喜爱。

戴望舒先生于文学界有诸多贡献。1936年,他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共同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近代诗坛上影响深远的文学期刊之一。抗战爆发后,他转至香港,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并创办了《耕耘》杂志。他积极投身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各项活动,并和艾青共同主编了《顶点》。

他的代表作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集》等。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他在日寇铁窗下为苦难祖国所写的一首抒怀之作。

在1939年的某个月份,戴望舒一家逃离祖国,前往香港。在日寇侵略的严峻时期,他任《日报》的副刊编务。在1941年香港英国向日本投降后,他在报纸上因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他在狱中遭受了各种,但始终坚韧不拔。直到1942年5月被保释出狱时,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哮喘病也一直困扰着他,最终在不久后的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45岁。

他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的坚韧不屈。听他的声音,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华与沧桑。戴望舒先生虽已离世,但他的诗歌和作品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与翻译家,致敬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和他在人生旅途中的坚持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