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自己是什么人格
你是否觉得,在进行各种星座、性格测试时,总有一种特别被“戳中”的感觉?
比如测试结果告诉你:“你内心深处有着柔软的一面,但常常装作很坚强”,“你外表看起来阳光开朗,但内心偶尔会感到孤独”。如今流行的MBTI测试,仿佛将你的心声都一一道出,感觉就是对你心灵的直击。
这其中其实是存在一个心理学上的效应。这种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它主要描述的是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模糊、笼统的描述,并认为这些描述十分符合自己的情况。这些描述往往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的经历,从而产生一种“被完全看透”的错觉。
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曾经进行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学生们完成一份性格测试问卷,然后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看似“个性化”的分析报告。结果出乎意料,超过90%的学生都认为这份报告非常准确。但实际上,每份报告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巴纳姆效应的核心在于,那些模糊的、普遍的描述能够与大多数人的共性相吻合。而个体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往往会主动忽略与自己不符的部分,而更加关注那些与自己相符的细节。换句话说,人们往往会把一些普遍的共性误认为是自己的个性特征。
商家也深谙此道。许多平台会推出“免费性格测试”,这些测试的结果通常都是一些普遍适用的描述,如“你富有创造力”“你非常重视家庭”。随后,平台会推荐一些“为你量身定制”的课程、书籍或商品。
有些APP在推送广告时,也会采用这种策略。他们不会具体指出你搜索了哪种产品,而是用一些宽泛的描述,比如“你适合简约风格”,“你真的很热爱生活”。这些宽泛的描述让你觉得平台十分了解你,从而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认为“算命”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心理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