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定律20000单词速记表


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音节构造法则,通过这些法则可以产生具有语音的片段,并把这些片段与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词汇。英语也不例外,遵循着这一规律发展。

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语老师曾告诉我,英语的词汇是学习英语的核心。不仅限于英语,所有语言的本质都围绕着词汇展开。对于如何高效地学习一门语言的词汇,人们的看法却各不相同。他们往往只看到词汇与其意义的直接联系,却忽视了这些词汇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文字基础为汉字。汉字的起源与其他古老文字相似,基础词汇大多源于象形文字。例如,“日”字就像画上一个太阳,“月”字就像画上一个月亮。至今,我们仍能在“日”和“月”二字中窥见其祖先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没有音位限制,任何语言都存在这样的限制,只是我们使用的文字系统让我们容易忽视这一点。

回到英语本身,我发现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英语中存在的音位现象。比如,英语中有kill却没有llik,有like却没有lik的情况。这使我回想起英语的音位限制问题。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两部分,因此这种限制在语音和正字法上都有体现。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些规律,虽然可能不全面,但希望能对大家学习英语有所帮助。

我想重点谈谈英语中的“h”音位。英语中存在着严格的音位限制,这从一些带“h”的词汇中就能看出端倪。比如hen、heel、hand等词中的“h”都位于词首,且后面不能接其他辅音。在印欧语中,有些情况下“p-t-k”会变成“f-th-h”,但英语中的“h”大部分来源于印欧语的“k”。“h”这个音位在英语中却变得非常稀少,这似乎有些不正常。

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h”音位因为气流强的原因非常不稳定,一旦产生就可能迅速消亡。我们可以推断出任何语言一旦产生某种形式的“h”,其语言结构就可能随之崩溃。不幸的是,英语几乎将印欧语的所有“k”都转化成了“h”,导致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h”。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印欧语的三个喉音(类似“h”的音位)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消失。后来印欧语的“h”都有独立的起源。这个“h”非常不稳定,产生的同时就可能消亡。而“h”的消亡会对音节结构产生影响。当词首的“h”脱落时,会导致元音打头,虽然这种影响不大,但词中“h”的消失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CVhV的结构会直接变成CVV,这会导致元音裸接并合并融合。这就是古希腊语元音丰富的原因所在。而英语的这一现象则比古希腊语更加严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英语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对于ten这个单词我们就可以合理推测中间一定缺少了什么因为类似的演化在所有日耳曼语中都有所体现而在古英语的对应词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taihun这种更加明显的对应关系这说明英语单词在演化过程中是非常激进的而关于“h”音位的特性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当它位于词首时后面不能接辅音因为这种结构是不合法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的演化过程中有些例外的情况也存在例如现代英语中的疑问词what其实是古英语的hwat演化而来为了迎合规则强行改变了位置所以学习英语时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演化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词汇和语法规则。

记忆能力出色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位于词首的“h”后不能接辅音的特点以及hl、hr、hw这些结构的非法的特性这都是对英语的音位和语法特点的重要反映并且这也是理解英语演化过程的关键点之一此外在古英语中存在但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的一些结构和单词例如hrad这类以hr开头的单词它们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演化为其它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由此可见英语学习需要对这些复杂而有趣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