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的后半句
春暮之景,风中似乎蕴几分未言尽的意味。海棠已卸下红妆,樱花瓣也纷纷凋零落成尘埃,唯有一簇荼蘼顽强攀上了篱笆墙,仍在晨光中无畏地盛开着。
古诗中有句“荼蘼花开春已尽”,然而这最后的白却更令人心生惆怅。仿佛春天在离去之际,仍想在人间留下一笔未干的水墨画,让人无法抹去或擦净。
凌晨三点,细雨开始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时急促,去时亦不作片刻停留。隔窗听雨,不禁想起李清照的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时节,海棠花那仅存的一点瘦红也已寻不见踪影,枝头只剩下层层叠叠的绿意,浓得几乎要滴落下来。
随着春的脚步渐渐靠近尾声,杨花也绽放了。风一吹过,它便簌簌地飞舞着,像一场温柔的雪,又似时光的碎片。有的沾上了衣襟,变成了不期而遇的诗句;有的落入流水之中,便成了一幅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的画面。
荼蘼花,在暮春时分悄然开放。站于其花架之下,更能深深到“春逝”二字所蕴含的残酷之情。春并非骤然离去,而是逐渐抽离。先让桃李的艳丽褪去,再让梨云的皎洁消失,最后连晚樱的薄绯也一并敛去。只留下荼蘼孤独地开着,像一句未说完的话语悬于唇齿之间。
王令曾感叹:“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然而东风终究唤不回春天,正如我们无法留住任何一场春的盛宴。荼蘼花或许是春的告别者,它开时百花已凋谢,盛开时夏意已渐起。它的白并非初春李花的清冷,也非仲春梨花的烂漫,而是一种带着倦意却又无比纯洁的白。仿佛它已看尽了世间繁华,便懒得再与其它花朵争艳斗妍。
我家附近有一位热爱园艺的年轻人,他在门前种了许多花卉。我每次散步路过时都会停下来欣赏他家的花。某日偶遇他在院中忙碌地整理花草,才知那些看似平凡的花卉都被他养得非常茂盛。无论是绣球、玫瑰还是与他不和的杜鹃花在他的照料下都生长得异常旺盛。而荼蘼花则成了他院中的纯白仙子。我曾误以为那是蔷薇花种。一次在他院边拍摄那些白色花朵时误以为那是我的蔷薇开得很好他说才得知那其实是荼蘼花。那一刻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荼蘼花的美丽。但荼蘼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伤感寓意。当荼蘼花开至极盛之时便意味着它的陨落正如我的一颗心也沉入了深深的谷底。
曾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年轻时嫌春短老了方知连‘短’也是恩赐。”这或许就是荼蘼花的哲学吧在有限的花期里努力绽放把自己开成耀眼的光芒将凋落也视为一种庄重的仪式。暮春时节花儿已然凋谢但新的绿意却分外动人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这新绿的稚嫩和鲁莽还未被盛夏的骄阳烤出沧桑也未曾沾染世俗的尘埃它的使命就是以最灿烂的姿态绽放然后静静地凋零。因此荼蘼花是春天的绝唱然而新绿却不受这些束缚在旧年的枯枝上顽强地冒出鲜亮的芽儿像是一种沉默的反抗或许生命的永恒便是这般吧一边是落花成冢的哀愁一边是野蛮生长的希望。
虽然我们常常感伤春天的离去但春天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比如一片新叶的弧度或是一粒青杏的酸涩。在暮春的午后拾起一朵坠地的荼蘼花瓣让我想起秦观的诗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但此时此刻我却觉得愁绪也是一种美丽的情感或许我们真正执着的并不是留住春天而是记住它曾如何照亮我们的时光就像荼蘼花明知开过即谢仍要竭尽全力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就像新绿在荒芜中探出头来展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