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感受


鲁迅:一位跨越时代的思考者

在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了一个名叫鲁迅的男孩。而在其诞辰140周年前夕,即9月23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这样的鲁迅》的研讨活动。活动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天舒主持,吸引了众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常客,鲁迅的名字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李清霞认为,《这样的鲁迅》为此提供了答案。阎晶明在书中,以鲁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绍兴、仙台、北京、上海等城市为背景,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鲁迅形象。

阎晶明在书中详细描绘了鲁迅的四个重要阶段,这四个阶段如同一幅幅素描,勾勒出了鲁迅的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一个将人生追求融入命运中的人。黄乔生认为,鲁迅的形象并非只有金刚怒目式的大红大黑,他还有温暖的另一面。徐德霞则表示,尽管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鲁迅的“戏说”,但真实的、鲜活的鲁迅才是人们所喜爱的。而《这样的鲁迅》正是一个很好的匡正,它以传记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了鲁迅的性格和思想。

在李东华看来,《这样的鲁迅》为孩子们走近鲁迅搭建了一座桥梁。她被鲁迅的《这也是生活》所打动,感受到了鲁迅对人间烟火的眷恋和深情。而这正是鲁迅精神的底色:他的一切初心都是为了大家不但活着,而且能活得更好。

王海燕则从教育的角度谈到了鲁迅对青少年的意义。他表示,教材选择鲁迅的作品,是为了减少孩子与鲁迅的距离感,让他们感受作品中的美。而《故乡》等作品,更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作家的使命感和思想家的深邃。

阎晶明在书中提到,鲁迅的名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思考与实践。确实,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他是一个艰苦跋涉的求索者。而在《这样的鲁迅》一书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作家的生活与思想。

该书结语中写道,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年,把和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人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走近和理解他的精神世界,获得前行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的鲁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鲁迅形象。无论是教育者还是青少年,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与感悟。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能在鲁迅身上找到自己的共鸣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