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冬是立冬还是冬至
在如皋的古语中,常言道“大冬小年”。尤其在如皋的一些地方,庆祝小冬节的传统仪式感特别强,将小冬节看得如同大年一般重要。小冬节指的是冬至前一天,人们会通过烧经祭祖来庆祝这个节日,冬至一早则有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团团圆圆。当稍加对比后,便可以发现这些传统习俗与春节的习惯颇为相似。
在北方地区,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说法,而在南方,特别是如皋这样的城市,有着“冬至圆,吃汤圆”的传统。古人对此有诗为证:“每到冬至做汤圆,便知今日天气寒。”
那么,为何在所有节气中,我们如此重视冬至呢?因为一切皆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过了冬至之后,白昼时间会一天天增加,阳气开始回升,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正在此处交汇转化,这是节气循环的起点。在殷周时期,人们将冬至前一天视为岁终之日,类似于现代的除夕,而冬至当天则相当于现在的正月初一。当时,冬至节实质上就如同今天的春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从这个角度看,隆重庆祝冬至的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如皋人对此深感自豪。
随着数千年的发展,冬至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传统食品。过去流行的“冬至亚岁宴”中就包括了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环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皋这个南方城市,人们普遍以汤圆作为冬至的传统食物。汤圆作为一道象征团圆和圆满的甜品,成为了这一天的必备佳肴。江南地区更是讲究吃汤圆过冬至,“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馄饨也是冬至的传统美食之一。早在南宋时期,临安人在冬至这一天就开始吃馄饨了。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著名的美食小吃,遍布全国各地。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还有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这是因为冬至后天气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和狗有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仍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除了这些食俗外,冬至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据传周代时,冬至曾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如今在江南地区依然保留着吃了冬至夜饭就长一岁的说法。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传说之一就是关于“馄饨”的起源。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常常骚扰边境百姓不得安宁于是百姓以肉馅包成角儿呼作“馄饨”以此寄托对和平生活的祈愿因最初制出的馄饨是在冬至这天因此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以示纪念。
另一个传说则是关于“捏冻耳朵”的由来即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传南阳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疗乡亲们的冻耳之疾发明了饺子这种食物并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如今人们的“捏冻耳朵”习俗人们纷纷相信吃了饺子就不会被寒冷所侵袭从而得到了御寒的效果而如今饺子已经成为了各地人喜爱的美食之一在如皋则被亲切地称为“扁食”。
第三个传说则是关于狗肉与冬至的关联据说是从汉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曾在冬至这一天品尝了樊哙煮的狗肉对其味道赞不绝口此后在民间便有了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的习俗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迎接新的一年祈求好运和吉祥。
最后在江南的水乡地区还有着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传统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共工氏的儿子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百姓但这个疫鬼却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煮食赤豆糯米饭用以驱赶疫鬼防灾体现了古代对健康和平安生活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