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的由来和历史


衡水湖:华北平原的湿地宝藏

坐落在华北平原的衡水湖,其水域面积达到了75平方千米,是这片广袤平原上唯一保存了沼泽、水域、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其广阔的面积,相当于镶嵌在大地上的11个杭州西湖。在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上,这片烟波浩渺的湖泊被誉为“东亚蓝宝石”。那么,这片美丽的衡水湖是如何诞生的呢?

据传说,衡水湖是大禹治水时取土的地方。大禹在冀州城北,用他手中的神奇金铲挖出的土方,竟使方圆几十里内的土自动填筑成堤埝,成功挡住了洪水,形成了现在的衡水湖。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历史的痕迹似乎为它增添了几分真实色彩。

历史文献《史记》记载,大禹的治水之旅从冀州开始。《尚书·禹贡》也提到大禹曾到达衡漳治理洪水。几千年前,黄河流经冀州、桃城等地,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河道,筑堤防洪,而衡水湖地区正是他取土治水的地方,是黄河与衡水湖紧密相连的历史见证。

根据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在任县、巨鹿等多个县市之间存在一个古湖泊遗址,长达67公里。研究推测这里是上古时期的古黄河故道,后来逐渐淤积形成了多个小湖泊。衡水湖便是这个古湖泊的一部分,也就是上古时期的黄河古道。

史料显示,古黄河、西汉黄河、宋黄河等都曾流经衡水地区。衡水湖所在的华北平原是由地壳运动和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长期冲积而成。黄河流域过去是由许多互不连通的湖盆构成的内陆水系。由于黄河的“善徙、善决、善淤”特性,其在河北中南部、东部平原的河道变迁频繁,留下了许多废河床和岗间洼地,为湖泊的发育提供了条件。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流经衡水湖,最后一次是在宋朝时黄河改道,这一过程持续了40多年。这次冲刷为衡水湖的深度和广度打下了基础。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更多关于衡水湖以及河北的最新新闻,一起探索这片华北平原上的自然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