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不负己》


春日佳时玄鸟至:玄鸟即指燕子。自古以来,每当春分之际,天子除了祭拜太阳之外,还会带领家人恭迎燕子这位春的使者,给予其极高的“待遇”。这种深厚的上古文化,始终庇护着这可爱的生灵。

春分二候雷声起:虽然惊蛰常与春雷相提并论,但春分才是雷声回荡的节气。初春的雷声往往声势浩大而雨点稀少,并未带来充足的降水。到了三月的春天,雷雨天气逐渐增多,声势也更为浩大。

春分三候电光现:春分时节,最初的雷电中,雷声尤为突出,电光仿佛是雷公的“随从”。然而数日之后,天际间的云地闪电便有了所谓的“落”,可能劈中人群造成伤害,也可能击中树木引发火灾。

春分与诗歌的缘分

二月仲春时分,恰逢春色正中,古人们写下许多关于春分的诗篇。燕飞花落间,仿佛听到了思妇的晚唱,歌声难以触及。《春分日》一诗中描述了春天的景色与燕子的动态。而在另一首《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中,元稹则以山色、林花、玄鸟等元素描绘了春分的景象。《踏莎行·雨霁风光》等诗篇也以春天为背景,抒发了对春天的感慨与赞美。

春分的习俗与文化

【春分祭日习俗】自周代起,春分祭日便成为传统。《礼记》记载了祭日的仪式,而明、清两代的皇帝在春分日会在日坛祭祀太阳。尽管如今的日坛已不再是祭日敬神的地方,但来此的人们仍能感受到古代对太阳的崇拜之情。

【社日酬神活动】春社日是及民间祈求丰收的日子。人们祭拜社神——土地神,南方各地还会演戏酬神,称为社戏。有的地方的人们会按习俗放假,吃汤圆,并举行“粘雀子嘴”的仪式,以保护庄稼免受麻雀。

【春分立蛋庆贺】自古就有春分立蛋的传统,据史料记载这一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人们认为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许多地方会举行立蛋比赛。这一民俗活动具有趣味性及文化特质,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踏青放飞风筝】清人高鼎的《村居》一诗描述了春分时期放风筝的场景。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能够舒展筋骨、活动肌肉,同时也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能让人忘却抑郁的心情。

春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之始,也是人文活动的丰富之时。无论是古代的祭日、社日酬神,还是现代的立蛋、放风筝,都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