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夏天为什么这么热


烈日炎炎,夏日之风拂面,人们纷纷寻找凉爽的穿着。“夏日冰衣”杭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跨越千年的防暑神器,上身即感凉爽,令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热议不断。

早在唐代,诗人韦应物便在《白沙亭逢吴叟歌》中提及罗衫,可见物的轻盈与飘逸。罗,作为我国丝织物的代表性品种,其历史源远流长,手感爽滑,外观美观雅致,兼具透气性能。杭罗作为其中的上品,更是以其独特的降温密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近日,我拜访了杭罗专家,深入了解了杭罗的背后故事。水织手艺,是杭罗最大的降温密码。在杭罗的生产车间里,我亲眼目睹了张春菁,杭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对杭罗的热爱与执着。她介绍,杭罗的透气性和干爽度得益于“水织法”,这是提升面料性能的关键。

蚕丝表面有丝胶蛋白,“水织法”的关键在于对纬线的丝胶蛋白进行处理。在高温条件下,丝胶蛋白更容易溶解,蚕丝的油脂和杂质也更易去除。经过长达25至28天的浸泡,织匠将脱胶的蚕丝从缸中取出作纬线,与未经脱胶处理的经线一同上机织造。这就是“水织法”,是杭罗的降温密码。

洪桂贞,杭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亲手展示了蚕丝的处理过程。她告诉我,丝质的手感至关重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把握其微妙变化。在上织机前,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翻丝。这一步骤可以去除丝线表面的部分疵点,发挥蚕丝的优势,后经“水织”大放异彩。经纬错落间,一匹“穿上能降温”的杭罗面料跨越千年而来。

从南宋至清末,杭罗一直是贡品,常制作成轻薄凉爽的罗衫,成为众多达官贵人的偏爱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杭罗的织造机器不断变革,但精密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在时光流淌中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杭造技艺曾险些失传。开放后,邵官兴与洪桂贞共同努力,使杭罗再度在杭城回响。随着杭罗生意的不断扩大,杭州福兴丝绸厂成立。如今,“福兴杭罗”已成为丝绸博物馆认证的唯一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

邵家的坚守引起了人们的敬佩与赞叹。吕小男作为一位新中式服装店铺的老板,亲自参观了邵家的织造间,被传统工艺震撼。“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老师傅细细把关。”吕小男表示,“太珍贵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杭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国潮涌动,杭罗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如今,“福兴杭罗”老字号已走过百余年的光阴。“觅水行商”文化空间展示了杭罗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吸引着众多观展者驻足。“实穿”的重要性使非遗产品在现活应用场景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传承得以代代接续。此外随着各种体验区的设立拓宽了杭罗的应用场景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展望未来随着杭罗新产品新标准的不断问世国潮涌动下杭罗还有无限可能展现东方之美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