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方曾是一片丰饶的百草园,传说中那是朱公子的子孙所拥有的地方,虽然与我上次相见已隔了七八年,但那时的确是我童年的乐园。
不必细说那碧绿的菜畦,那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那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叫的蝉儿在叶间长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停留,轻捷的云雀突然从草丛间直飞向云霄。单单是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充满了无尽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奏乐章。有时翻开断砖,可能会遇到蜈蚣或是。如果用手指按住的脊梁,便会听到一声响,从后窍一阵烟雾。何首乌藤与木莲藤相互缠绕,木莲有如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则有着肿胀的根茎。
虽然有传言园中有一条巨大的赤练蛇,但我还是会探险到长长的草丛中。也听闻过长妈妈讲述的关于古庙的神秘故事,这更加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气息。
每当夏夜,凉风习习,我总会想起那故事中的陌生声音。虽然有些担忧,但内心又极想拥有一盒如老和尚所说的飞蜈蜣。
冬天的百草园显得有些无趣,但雪后却别有一番景象。人们欣赏着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艺术,但因人迹罕至,我更多是选择在此捕鸟。
通过闰土的父亲所传的方法,我曾试图捕捉各种鸟儿。有时能捉到麻雀或是白颊的“张飞鸟”,但性子都十分躁动,往往养不了多久。
家人的安排让我进入了全城中被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我不清楚原因,也许是因为我曾拔过何首乌、扔过砖头、或是从石井栏上跳下过。无论如何,我将不再常去百草园了。
告别了百草园,我踏入了三味书屋。从一扇黑油竹门进入,穿过第三间便是书房。书挂着一块扁道写着“三味书屋”,下面是一幅画,画的是一只的梅花鹿古树下。
我的先生是一位高瘦的老人,须发都已花白,戴着一副大眼镜。我对他很是恭敬,因为早听闻他是本城中极为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虽然很想详细了解“怪哉”这种虫的故事,但我的老师却并不愿多谈。此刻的我深感做学生的不易,尤其在这个严苛的环境里。
在三味书屋的后园也有一个小的园子。虽然空间有限,但依然能找到乐趣。最好的消遣莫过于静悄悄地捉了苍蝇喂蚂蚁。
读书时,先生有时会大声朗读文章。当读到极好的段落时,他总会露出微笑,摇头晃脑地拗过去。
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则各自找寻自己的小乐趣。有人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则是喜欢描画书中的绣像。
随时间推移,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描的画也越来越多。最终,因为需要钱用,我将这些绣像卖给了同窗。他的父亲开了家锡箔店,现在应该已经升为绅士了吧。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童年时光带给我纯真的情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和三味书屋的压抑感。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其走向文学道路的重要启程点。